北京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近几年台湾发生多起受人瞩目的暴力杀人案件,特别是随机杀人事件,受害者从小孩到大人、从杀一人到连续杀多个人,凶残的程度令人怵目惊心,社会对杀人行径的深感痛恶自然不在话下,然而更多的困惑是,这种违背人性常态的暴力行为到底为何发生?杀人者出了什么问题?(本文摘自《一个司法心理学家的告白》一书,作者为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陈胜昂教授,以下为摘文。)
几次随机杀人的案件中,根据法院案情的媒体报导,对于为何杀人,杀人者有着各种不同的理由(动机),其中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杀人只是为了吃牢饭」——只因为无法(钱)生活,这个年轻人自杀了好几次,又因为不敢(勇气)再自戕,最后选择容易下手(杀)的小朋友,年幼无辜的生命在一个「只是为了吃牢饭」的念头中被消失了!
走出看守所,即使南台湾7月的艳阳照得人头昏眼花,却无法停息这段对话在我脑海反复翻搅——「那我问你,你为什么那么想活?」这个「哲学式」的反问,令人无语。没错,对大多数人而言,从来我们就以为「活着」理所当然,无法理解为何「杀个人来死」会是一个「理由」,若只因为「活着实在太辛苦」,着实令人无法接受。人们总以为「杀人应该有个神秘、惊人的理由」吧!「他们应该跟我们不一样」,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在最近常出现的几种暴力犯罪案件中,饱受「精神症状」干扰也是常见的杀人理由,杀人者因为长期受到莫名「妄想力量」的压迫,导致无法承受,而采取毁灭「妄想力量」的方式:「他们一直要弄我,分明是要逼我死」,于是「杀人」,也就是直接「消灭妄想对象」成为最简单的解决方式。然而,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是,杀人却只是为了一个消灭「现实中不存在」的「力量」。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一直以来,「善与恶」、「好人与坏人」是社会对犯罪的审判标准,犯罪应该是「恶人」、「坏人」才会做的事,然而,多年的犯罪心理鉴定经验告诉我,犯罪案件的发生,实质上对于「犯罪行为」的事实认定不难,客观证据会说明「行为」真相,若只是针对犯罪行为,好比「用刀将人砍死了」,法定的有罪或无罪(善与恶)其实不难区分。但对于「为何发生?」的理解,才是真正的难题,特别是那些「偏离常态」的犯罪行为,例如:杀童案件,人们无法用常态去理解这个杀人行为,于是「司法心理鉴定」会在此时介入,协助理清犯罪当时加害人的心智状态(MSO,mentalstateatoffense)。然而,最难的是犯罪发生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应该说犯罪的发生是一连串生命事件组合的故事,那个事件组合导引了一个「心智(时空)状态」的犯罪结果,只是那个令人心碎的结果,让人伤心到无法接受,整个社会都受伤了,在哀伤中寻找无法被回覆的答案,为什么?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犯罪者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这本书正是尝试描述犯罪为何发生的社会心理故事背景,或许很多犯罪情事的发生正如我们每天的生活一般,「犯罪的人并不全然必须有着特殊的生命经验」。作者以自己从事司法心理工作多年的经验,藉由不同犯罪案例巨细靡遗描绘犯罪者一生的「发展故事」,让每一位我们眼中的「恶人」走进我们的生命当中。「犯罪发生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暗示着犯罪的成因,可能涉及遥远的儿时故事、年少时期到长大成年的发展经历,甚或是犯罪前夕庶民般的生活琐事。
「这些都跟他为何杀人有关?」你心里一定有这样的疑问。
没错!事实上,当我们揭开犯罪的神秘面纱后,「恶」跟我们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犯罪可能一直以来就在你我周遭的生活当中,预防或改善犯罪的发生,就是「照护」个人生命成长「小事」的社会心理发展,因此犯罪的成因像是一种「慢性社会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滋养,一旦感染就可能发展成为具「毁灭性」的「社会心理疾病」。而正如对于病毒(如COVID-19)的预防需要落实平日「干净」的生活习惯,预防社会心理疾病需要落实平日「干净」的心理健康习惯,犯罪的预防与治疗则需要社会(含政府)投注更多的努力来培养「人」的心理健康,让「心理健康」行为取代「犯罪行为」(社会心理疾病),让每一个人能健康安全的成长与生活。
「关心别人(社会),就是保护自己。」
欢迎阅读新的历程为你呈现的精彩内容,如果喜欢或想了解更多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