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这个名词对于各位家长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对于专门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EV7疫苗,他们的了解可能就相对较少了。事实上,许多家长误以为EV7疫苗就是手足口病疫苗,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那么,这两种疫苗究竟有何异同呢?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进行简要剖析。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发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其特征在于发热以及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的斑丘疹或疱疹。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能够自愈,然而,少数患儿可能因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发展为迟缓性麻痹,预后较差,病死率相对较高。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在发病后的-5天内,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年至年期间,全国范围内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数量远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感等众多常见传染病,成为报告最多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在法定传染病中的发病率持续位居榜首。在这期间,导致死亡病例的病原构成中,EV-A7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6%,其次是CV-A6,占比23%,其他肠道病毒占比3%。这表明,EV-A7是导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此外,根据至0年的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据,重症和死亡病例中,EV-A7感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EV-ACV-A6及其他肠道病毒在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的占比分别为46%、23%和3%,显示EV-A7是导致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此外,EV7感染不仅与手足口病相关,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感染后,患者可能表现出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该病症虽与手足口病不同,但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包括发热、口腔后部溃疡,以及咽峡部黏膜的小疱疹和浅表溃疡。同时,EV7感染也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非特异性病毒疹等病症,并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恶化、支气管炎发作和肺炎。更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脑炎等罕见临床症状,其中脑炎常累及脑干,并常伴有严重的心肺症状。
EV7的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这是EV7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患儿的粪便可能污染各种日常用品,如手、毛巾、牙刷等,这些物品都能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此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EV7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儿的唾液或疱疹液来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家庭、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尤为常见。
呼吸道传播:EV7型患儿的咽喉分泌物和唾液中含有的病毒,可以通过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的飞沫进行传播。
医源性传播:口腔器械消毒不彻底,或在医疗机构中发生交叉感染,也可能导致EV7病毒的传播。
鉴于EV7的多样传播方式,我们必须加强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儿的唾液、疱疹液及被污染的物品接触。同时,医疗机构也需严格器械消毒,防范交叉感染的发生。
如何有效预防EV7病毒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和便后;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饮用生水和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尽量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进行密切接触,以降低感染风险;接种EV7疫苗是当前最经济实惠且有效的预防措施。
EV7疫苗接种指南
接种人群:建议为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具体接种时间参照说明书。推荐在2月龄前完成基础免疫,即接种两剂次,两剂次间隔一个月。对于岁以上的儿童,越早接种越好。接种位置:上臂三角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接种事宜需咨询专业医疗机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