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的饮食方式,最早的应该是分餐制。分析中国古人的用餐方式,我们从文献以及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中考证,可以寻到不少分餐制的证据,看到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古代分餐制至少曾实行三千年唐代壁画野宴图(陕西长安)图片来源:新华网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不少于三千年发展过程。到唐代大体上诞生会食制,其后逐渐转变,到宋代以后,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形成气候。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宴席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场,更能突显王侯威仪。《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古今分餐制的区别南唐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图片来源:新华网图片来源:网络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更主要体现了礼仪、尊卑等级等因素的考量,与现在人们强调的“健康”理念没有丝毫关系。但王仁湘认为,古代中国分食的形式大可作为中餐分餐制改革的参考。他举例说,古代分餐向会食过渡时期,人们虽坐在一起吃饭,但餐还是一人一份。例如,在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等人围坐一起一边吃饭一边欣赏表演,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古代人怎样施行分餐制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四川成都)图片来源:新华网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在商朝,人类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夯土技术可以把地面修理平整,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室内家具开始出现了,那就是‘席’。”家具烫蜡技艺非遗传承人于鸿雁指出,“那时候我们席地而坐,在席地上吃饭就叫宴席,最尊贵的位置叫主席,吃完饭叫退席。那时候吃饭跪在席上各吃各的,这就是分餐制。”后世所说的“筵席”中的筵和席,其实都是席子,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鸿门宴”“举案齐眉”都是分餐制鸿门宴(可以看出分餐制)图片来源:北京日报“鸿门宴”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饭局”,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场“饭局”采用的就是分餐制:“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人一人一案。《史记·田叔列传》也提供了旁证:“(平阳)卞家令两人骑奴同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而坐”。由此说明,两汉时期分餐制盛行于世。考古发现也提供了有力实证,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汉墓发现的壁画《宴饮观舞图》约为东汉晚期作品,壁画内容表现了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在出土的实物中亦有低矮的小食案。事实上,我们在汉墓壁画、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反而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面。“举案齐眉”场景还原图片来源:网络不仅是在公共场所、重大宴会上采用分餐制,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如此。汉代古墓出土的餐具中,有一种分餐的餐盘叫作案。《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分餐,恰逢其时图片来源:网络“共餐共食”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不分餐,就意味着一盘菜会被多双筷子夹来夹去,在共享美味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此次疫情防控,再次提醒人们推进“分餐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倡导推广“分餐制”,恰逢其时。分餐制具体怎么做?图片来源:江西日报郭田说,在家庭中,首先要定碗筷,用不同的颜色、形状来进行辨识;其次要提供公筷公勺,用其夹取菜食;三是确定分餐的掌勺人,在分餐时最好有监督员。“有儿童的家庭,特别提倡分餐制,因为儿童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一些细菌、病毒,通过分餐可以降低经口传播疾病的风险。”郭田说,目前,我国6—12岁儿童青少年中,肥胖率达6.4%,通过分餐制也可以合理搭配饭量和品种,减少肥胖。在外就餐时,市民应逐步养成自带碗筷的习惯,并提醒服务员提供公筷公勺。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图片来源:新华网为了让老百姓餐饮习惯更加卫生健康,各地正试行有针对性的方法,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也给出不同建议。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费勇认为,当前不宜全国各地一哄而上、用力过猛推动分餐制,推广公筷公勺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式,也是合餐制的一种进步。“但是公筷的推行需要大家养成这一习惯,很多人在吃饭过程中会忘记使用公筷,影响效果。”他说。分餐还是合餐,并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一念之间的事,它受许多因素左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业内人士建议,从长远看,分餐应该是主流,但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编辑策划:张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