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疫情暴发不到两个月,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例,疫情波及到44国,其中多为此前从未发现过猴痘病例的国家。作为痘病毒家族的属员,猴痘病毒毒株出现了怎样的演化,使其能够跳出非洲大陆,在非传统流行地如此广泛蔓延?毒株的传播率为何又会持续上升?
6月24日,《自然·医学》杂志最新发表了一篇名为《年多国暴发猴痘病毒的系统基因组学特征和微进化迹象》(Phylogenomiccharacterizationandsignsofmicroevolutioninthemulti-countryoutbreakofmonkeypoxvirus)的论文,来自葡萄牙里斯本国家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重建本轮猴痘病毒基因组的序列,揭示了此次猴痘疫情的演化轨迹。
图片来源:《自然·医学》截图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罕见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正痘病毒属(该属也包括天花病毒)的猴痘病毒(MPXV)。人类猴痘的潜伏期为5至21天,通常始于发烧、肌痛、疲劳和头痛,随后往往在原发感染部位出现斑丘疹,可扩散到身体的其它部位。尽管猴痘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未知,但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动物可能携带该病毒,导致此前偶尔对人类的溢出事件。
研究通过对15份猴痘病毒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将数据与历史样本比对发现,年5月发现的猴痘疫情的相关病毒毒株,是~年非洲暴发的猴痘病毒一个特征明确的进化支,当前传播的猴痘疫情很可能始于同一起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年非洲流行的毒株相比,年暴发的猴痘病毒出现了近50处遗传变异,并且一些突变使病毒更容易传播。
据彭博社报道,本文作者之一的若昂·保罗·戈麦斯(JooPauloGomes)表示,考虑到先前对这类病毒基因变异率的估计,通常每个位点每年只有1~2个突变,而本轮病毒出现近50个突变是超出想象的。
与此同时,研究者人员在此次猴痘疫情的人际传播中发现了病毒持续微进化的迹象,在本轮病毒基因组样本之间,出现了1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次变异以及基因缺失的情况。
研究显示,猴痘病毒基因组的进化支或许表示病毒的演化仍在加速进行。同时,深入的突变分析表明猴痘病毒在微进化中出现了更适应人体的迹象。
研究还指出,“当前的数据显示,某个单一来源的病毒多次传播至其他地区,超级传播事件和出国旅行很可能是引发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当地时间6月23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紧急委员会时宣布,在过去6周内,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超过例猴痘病例,包括1例死亡病例。据报道,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卫生部门正采取若干措施以遏制疫情扩散,包括对猴痘患者的特定密切接触者(暴露后)和有职业性猴痘暴露风险的群体(暴露前)使用疫苗。
据央视新闻,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此前表示,猴痘疫情在全球暴发是不寻常且令人担忧的。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决定于23日召开会议,评估目前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