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雷燕张文文刘振技
广东省内太阳鱼养殖最集中的地区位于顺德勒流,今年4月份以来,太阳鱼养殖池塘的发病率高,死亡严重。4月27日,笔者对勒流的太阳鱼养殖池塘进行了走访调查,本文汇报了调查结果,供业者参考。
太阳鱼(Lpomisgibbosus),属鲈形目、太阳鱼科的淡水鱼类。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在南方省份尝试养殖,年在广东推广,目前养殖主要分布在顺德、南海、新会和斗门等地区,以顺德勒流养殖最为集中,目前养殖规模在亩以上。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太阳鱼的病害也越来也严重,死亡率也越来越高。今年4月份以来,太阳鱼养殖池塘的发病率高,死亡严重,4月27日,笔者对勒流的太阳鱼养殖池塘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发病症状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眼球突出,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图1),严重者鳞片脱落,溃烂并形成较大的脓肿(图2)。解剖见有的鱼鳃上有白色结节(图3),腹腔有少量腹水,肝脏、脾脏有白色结节(图4、图5)。
图1病鱼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
图2病鱼鳞片脱落、溃烂并形成较大的脓肿
图3病鱼鳃上有白色结节
图4病鱼肝脏有白色结节
图5病鱼脾脏有白色结节
二、病院检查
1、寄生虫检查
分别取少量鱼体表粘液及鳃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水展开后用显微镜进行镜检,未见寄生虫感染。
2、细菌的分离鉴定
分别从病鱼的肝脏、脾脏以及脓包的浓汁接种TSA培养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25℃培养72小时,肝脏和脾脏接种在培养皿上长出淡*色、不规则、形似沙粒的菌落(图6、图7),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诺卡氏菌(Nacardia)。浓汁接种培养皿长出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图7),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romonasvronii)。
图6分离菌在培养皿上的菌落形态
图7内脏和浓汁中分离菌
3、病*检测
取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用95%保存带回实验室进行鲈形目种类鱼的敏感病*虹彩病*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未感染虹彩病*。
通过对病鱼的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鉴定,确诊太阳鱼为诺卡氏菌感染,严重者继发感染维氏气单胞菌。
三、发病原因分析
1、养殖密度过高
发病池塘普遍存在放养密度过大的现象,有的放养密度都在1.5万尾/亩,密度大的养殖池塘,更容易出现诺卡氏菌病。
2、养殖水质恶化
太阳鱼养殖都是投喂膨化料,投喂量大,氨氮、亚硝酸盐高,养殖户一般也不换水,水质严重恶化,导致致病菌大量滋生。
3、品种性状退化
养殖的太阳鱼大多是养殖户自行繁殖,没经过选优,近亲繁殖导致种质有退化趋势。
四、防治措施
诺卡氏菌病是一种传染性的慢性病,诺卡氏菌感染,病程长,一般不会造成大量死亡,在养殖过程中,适当降低养殖密度,科学投喂,科学管理,就能很好的控制该病的发生。
1、诺卡氏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活性淤泥、水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恶化(如氨氮、亚硝酸盐过高),鱼体自身免疫力下降,就会感染发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一些水质及底质改良剂,调控底质,改善水质,保持水体稳定。
2、科学投喂,控制投喂量,尤其在发病期,减少投喂量。
3、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4、防止缺氧,水中氧不足,容易导致鱼抵抗力下降。
5、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增强体质。
6、发病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一些抗生素,外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剂,预防其他细菌继发感染,防止病情加重。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问题请联系fishfir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