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流行病(pandemic)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an和demo,翻译成中文就是“所有的”“人们”。用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内森·沃尔夫的话说,这个词语描述了流行病的最高境界——感染“所有的人们”。
▌陈梦溪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美]内森·沃尔夫沈捷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森·沃尔夫在近日出版的新书《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流行病时代到来的景象:全球交通枢纽将人和动物联系在一起,催生出了一个容易被流行病侵害的互联世界,便利的交通工具、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扩散的病毒提供了大规模的宿主群。作者看来,来自一只蝙蝠身上的小小病毒可以席卷全球,现代生活方式让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病毒有机会快速流动,高度混合。这一事实将永久改变流行病影响人类的方式,把我们真正带入流行病时代。
什么是流行病?是否将一种传播的微生物定义为流行病,与其致命性无关。流行病只是病毒传播能力的标记。所有大陆上都有个体被感染到的一种新感染原,我们称之为流行病。
传播能力是流行病的重要标志,但流行病不等于传染病。有些很可怕的传染病比如狂犬病致死率非常高,但传播能力并不强,绝大多数人是因为被咬才染病,尽管病情严重,但症状明显,容易隔离,医生们往往能够尽早做出判断。但有些病如流行感冒和当下的新冠肺炎,尽管致死率并不太高,但病毒有潜伏期,有的病人在感染后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这使得感染者有更多机会把病毒传播到人群中。与此同时病毒的传播能力又极强,一起吃饭聊天,甚至握手都可能传染,感染者的活动范围成了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但是开篇的“感染所有人”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因易感性,总有一部分容易感染病毒,而另一部分能够幸免,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判断自己的基因对某种特定病毒有没有免疫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流行病分为六个级别,一级病毒只传染几个人,而六级流行病是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病毒来袭》中提到,当年世卫组织将H1N1定为流行病时,一开始还受到了批评,因为年年初时H1N1的感染者并不多。可是到年底的时候,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感染者。虽然它的致死率不算高,但也有可能会杀死数万人。“如果这都不算流行病,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才算流行病。”作者感慨。对于流行病来说,一开始感染者的数量少并不能说明问题,即便只有十几个感染者,也可能让所有大洲的都感染。
作者用金字塔来形容可能引发的流行病,我们已知的只是一方小小的塔尖,众多的潜在流行病是庞大的塔身,人类可能被流行病包围却浑然不觉。大多数卫生监测系统只能捕捉到引发明显临床症状的微生物,那些没有造成即时伤害或者潜伏期很长的流行病被漏掉了。就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那样,悄然无声的进入,在几年内都不会被发现,但一旦出现症状就为时已晚。
大多数流行病的病毒都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地球上有超过种哺乳动物,却只有一个人类物种,作者看来,与从其他哺乳动物那里已经感染的病毒相比,可能感染的病毒要多得多,而我们对野生动物微生物的了解尚在起步阶段。最危险最大的流行病显然是已经完成了从动物到人的传播过程,开始人类之间传播,甚至成为人类专有微生物的病原。一些已经被人类击败的流行病,可能退回丛林“蛰伏”起来,等待着变异或下一次的重出江湖。
作者还发现,输血、移植和注射等医学技术的革新,帮我们摆脱了很多致命疾病的威胁,也使我们的血液、器官与其他人、甚至其他物种的身体组织之间,产生了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史无前例的联结。人类成为彼此关系亲密的物种,为流行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当我们将经济开发的足迹伸向丛林,我们也把新的病毒带回城市,高密度的城市人口、野生动物的活体交易、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为病毒间的基因重组提供了温床。从未谋面的微生物相遇后将生成新的镶嵌体感染原,其传播方式是母代病毒无法办到的。新的流行病,已经来袭。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