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韦香惠)近日,一则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答复。很快,各种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蚊子是自然界和生态系统的一员,存在有其合理性;也有人认为,蚊子是害虫,是疾病传播的元凶之一,应该“除之而后快”。
究竟哪种说法有科学依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学教授程功告诉中新网,真正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是病媒蚊,阻断其疾病传播的研究已有所进展。
不是所有蚊子都有危害
“我们希望消灭的应该是作为疾病传播媒介的蚊子,也就是病媒蚊。”程功说。
按照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病媒生物是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动物,蚊子是其中一种。此外,公众熟知的还有蟑螂、鼠、蝇等。
程功介绍,全世界有多种不同的蚊子,能够传播人类病原体的蚊虫有数十种。“绝大多数的蚊子对人无害,与自然界的许多动物一样,在生态循环系统中有关键作用,一些动物甚至是以蚊虫的幼虫孑孓作为食物。”
病媒蚊虫的危害性在于会携带并传播蚊媒病毒给人类及动物宿主,从而引起一些严重疾病,例如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及出血热等。目前,蚊媒病毒是全世界传播范围最广,对人类危害作用最大的病毒种类之一,每年可导致数十亿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
“消灭”有科学基础,但存在困难
在程功看来,把有效控制蚊子种群的数量作为控制传染病的一种思路和策略更具有科学依据。消灭蚊子的说法或许在路径或者概念上可行,但在具体的实施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蚊子也有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程功介绍,日常生活常用的灭蚊剂或者杀虫剂,随着蚊子的不断繁殖,会因为所产生的抗性而导致最终失效。“就像细菌对抗生素一样。”
还有一些科学家尝试通过散布细菌的方法来有效控制蚊子种群的数量,从而消灭病媒蚊。比如,不少专家
不过,这种做法的研究成本较高,还有学者表示,当所有的蚊虫都感染同一种细菌后,可能会影响其作为抗原的有效性。
国家卫健委:将探索经济适用的蚊虫防控技术
程功表示,病媒蚊虫所携带传播的病毒多达上百种,多数烈性蚊媒病毒均无有效疫苗和针对性治疗药物。只有极少数的几种病毒可以通过疫苗预防,主要的两种是黄热病和乙型脑炎。
近年来,以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西尼罗病毒为代表的新发及再发蚊媒病毒在全世界流行,并且潜入中国,给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
为此,中国相关部门和科研团队一直在加强病原生物防制工作和研究。
今年,程功带领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皮肤共生微生物介导的一种气味挥发物促进黄病毒感染宿主吸引蚊虫》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一种通过皮肤微生物来调节宿主气味、阻断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快速传播的方法。后续研究还在进展当中。
国家卫健委在对全国人大代表的相关回复中也表示,近年来,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发布病媒生物控制标准66项,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重点媒介传染病疫情保持平稳并呈下降趋势。
国家卫健委称,下一步,我国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的研究,以创新技术推动防制工作,探索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经济适用的蚊虫防控技术,降低蚊虫密度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