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漫谈艾灸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罗清华
TUhjnbcbe - 2024/9/16 22:32:00

作者:罗清华

实践证明,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同样表现优异。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疫情防控进展,中国中医药抗疫诊疗方案、方药和经验得到广泛认可,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成效显著。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逐渐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逐渐提高。

中医艾灸,起源于古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艾熏在疾病预防保健中的作用

艾叶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应用较早的药物,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针灸来疗疾,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介绍?用?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时?“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而?且认为?用这种方法预?防?疫病?传染,效?果?“极佳”。而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孔璠之《艾赋》中也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的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凡入吴蜀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他提出的“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保健方法家喻户晓,流传至今。宋代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记载:“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太医窦材特别推崇艾灸保健防病。

明代医家李梴在《医药入门》中运用“炼脐法”保健防病,称“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可坚固,百病不生。”

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而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之际有医学专家提出运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二、艾灸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一)《黄帝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温经散寒

《素问·调经论》日:“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即可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2.祛风和营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音chi,意指抽风),当此之时,可灸可药”。《素问·骨空论》曰:“大风汗出,灸噫嘻”。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腠理闭郁,营卫不和,此时用灸可以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

3.活血止痛

《灵枢·刺节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即是指出血脉因寒气而凝结,运行涩滞不畅,必须先用温熨调和其经脉,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以及项与背脊等关节交会之处,施行温熨,以行气活血祛瘀,使温热之气到处通达,再取穴进行艾灸。

4.升阳举陷

《灵枢·官能》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即是凡遇大寒在里,或中气下陷以致阴阳俱虚的患者均用灸法。

5.消淤散结

痈疽,就是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代医学称之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化脓性炎症,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灵枢·痈疽》云:“发于肩及,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火焫之。...发于胁,名日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即是痈疽初期时可用灸法,使病毒得以消散。

6.调畅气机

《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即指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所致的癫狂可用灸法治疗。

(二)历代医家对灸疗的运用

张仲景提倡“三阴宜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在三阴经,虚寒病症,阴阳之气衰弱证候,宜灸。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病症的救急灸法。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当中记载:“痈疽疖肿,游毒热肿,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小肠热病灸阴都,随年壮。”

宋代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提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他认为要根治重大疾病,必须大量施灸。

明代医家李梴在《医药入门》中写到:“凡病,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李梴认为,所有的病,如果用汤药和针刺没有治愈,就必须用灸法治疗了。

清代大医吴亦鼎在他的《神灸经纶》中说到:“灸者温暖经络亦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消阴翳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吴亦鼎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验证总结了艾灸疗效桌著。

已故灸法巨匠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认为,灸法的效力比针效持久而强,他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说到:“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愈,以大艾为良,盖艾能温通经络...,频频灸之,自能恢复其原状。”他亲自治疗的六旬老妇,瘫痪已2年余,灸治后竟能步履如常,他惊叹说:“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

已故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针灸专家周楣声先生善用灸法治病,其灸疗专著《灸绳》中记载了很多灸法医案,运用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艾灸治疗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艾灸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艾灸治疗乙脑后遗症、艾灸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等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案。

已故著名老中医谢锡亮先生临床用艾灸治疗乙型肝炎,坚持艾灸三个月,肝功能恢复如常。

在十几年的灸法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艾灸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科等方面的疾病,疗效卓著。艾灸调理感冒、失眠、“三高”、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疼痛、风湿骨病、各类皮肤病、痛经、宫寒、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征、不孕不育、前列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癌症化疗后的康复、胃肠及消化系统疾病、牙疼、耳鸣、眼疾、过敏性鼻炎、疑难杂症等,功效卓著,值得大力推广和运用。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及对化学性药物危害性的认识,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传统医学的重要性,一股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疗法的热潮正在兴起。在预防医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认识艾灸这一传统的医术,在治疗疑难病症、慢病康复、预防保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传统中医文化引领中华民族的健康观念,用实用适宜的中医艾灸技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者罗清华,系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商丘市非遗技艺传承人)

编辑:王温轩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艾灸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罗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