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毒、又是病毒!
自新冠疫情以来,“病毒”二字充斥于所有人的生活,每一个新消息,都牵引着公众的心。
最近,中国专家又分离鉴定出了2种新的传染病毒,并分别进行了命名,而它们,就“寄生”于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虫子身上……
一、中国团队发现2种人类致病新病毒
2月18日,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刘全教授、医院王伟院长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钱军教授等带头的研究团队,在《NatureMedicine》上发表一则最新研究,研究人员从蜱咬伤病人分离鉴定出一种新的蜱传病毒,人被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的症状。
研究人员对一名蜱叮咬后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的血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该病毒与已知的内罗病毒相近,但通过基因组排序,又属于单独的分支。回顾分析其他病例后发现,被该病毒感染的患者,均有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出发热、头痛、乏力、头晕等症状。
研究者将此病毒命名为:松岭病毒。
早在年,刘全教授参与的研究团队就发现,在对中国蜱虫传染疾病的监测中,一名来自阿龙山的病人出现大热,病因不明,但却分离不出常见的病毒。研究人员从该患者身上获取血液样本,通过对比出现发烧、头痛和蜱叮咬病史的其他患者,发现了一种未知的分段RNA病毒,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阿龙山病毒。
该研究于年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论文提到,研究人员在其他发烧、头痛的患者,以及该地区的蜱虫和蚊子中,也检测到阿龙山病毒。
二、小小蜱虫,危害却极大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蛰伏在暗处的虫子,就开始寻找血液觅食。别小看这一口,几分钟叮咬,可能会要了人的性命。
据报道,家住青岛的朱先生(化名)医院住院一个多月了,朱先生回忆起刚入院那会儿,还有点后怕,“医院检查,不然小命都没了……”
原来,朱先生是一名山林防火员,5月中旬一天,朱先生感觉自己的右腿内侧又痛又痒,把腿捧起来一看,不知道何时多了两个疤痕,好像蚊子叮咬的痕迹。起初,朱先生以为是山野蚊子咬得凶,没有在意,然而几天后,他却突然高烧不退。
“当时他的情况很重,血小板到了32,各项指标都很低。”朱先医院,发现各项指标都非常危险,医院检查,确诊为蜱虫叮咬的病原体感染。
事实上,在我国,每年因蜱虫叮咬而入院的患者不在少数,仅年一年,各省份就有多起蜱虫叮咬后险丢命的案例。
年6月,武汉晚报消息称,72岁的李阿婆应蜱虫叮咬陷入昏迷,虽经过积极治疗,最终因多脏器衰退去世;
同年7月,南京一地就已收治5例蜱虫叮咬重症;金寨县发布消息称,已累计23起蜱虫叮咬入院患者,其中5人死亡;
年8月,北京一12岁幼童因肋骨附近又疼又痒入院,检查发现,孩子皮肤下藏有蜱虫……
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看外形有点像米虫般大小,但它可不比米虫“温和”。蜱属于寄生虫,它以吸食血液为生,可以寄宿在多种脊椎动物的体表,是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每年5~7月,都是蜱虫的繁殖期。蜱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经蜱虫叮咬后,可引起包括蜱瘫痪症、蜱咬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莱姆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等疾病,严重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三、被蜱虫咬后,千万不能这么做!
发现有只蜱虫叮咬自己怎么办?拍死它?拽下来?
且慢!千万别冲动,因为蜱虫咬了人之后,并不容易彻底去除,它在吸血时,可以将整个口器嵌进皮肤里,同时分泌有害物质,如果强行硬拽,很容易导致口器留在皮肤里,引发严重感染。
取蜱需要借助工具,先找一把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位于头部),然后将它垂直向上拔出,以免口器断裂。或者也可以向蜱体表滴碘酊、酒精或乙醇,用松节油、醋等涂于蜱虫头部,使其自行脱落。
在这里小九提醒一点:如果没有把握,千万不要自行将蜱虫拔除,医院,让专业的医生来操作!
蜱虫一般潜伏于草地、树林,春夏高发季,虽然天气适合野外郊游,但也要注意防护,如需进入丛林、草地、深山里,建议穿长袖衣物,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戴好帽子防止虫子叮咬。裸露在外的皮肤,也可以适量涂抹驱避剂。
参考资料:[1]连发两篇顶刊,佛山科技学院刘全团队等发现两种人类致病新病毒.iNature.-02-22[2]炎炎夏日,遇到蜱虫叮咬千万不要这样做!.威海疾控.-06-15[3]出现“发热”症状当心蜱虫病.大河健康网.-04-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