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作为生存时间横跨三叠纪到白垩纪一共1.6亿年的庞大群体,在当时的地球上是绝对的霸主,无论是种群数量,还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都是其它动物望尘莫及的。但是在距今万年时,它们好像蒸发了一样,从地球上全部消失灭绝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相继提出了甲烷爆发、臭氧层破坏、地球磁极翻转、小行星撞击、精子退化、火山爆发、高能粒子冲击等等,其中主流观点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地球整体气候的巨大变化,致命生物量急剧减少引发恐龙灭绝。当下正值全球新冠疫情不断蔓延之际,有的小伙伴们不禁提出了是不是病毒引发的恐龙灭绝,下面我简要进行一下分析,供大家参考。
恐龙繁盛时期的环境状况
恐龙之所以能够在地球的历史上,统治着生态圈1.6亿年之久,这与当时的环境状况密不可分。在三叠纪到白垩纪的这段时间内,地球的生物圈呈现日益繁盛的局面,从三叠纪的银杏、苏铁到侏罗纪的针叶林再到白垩纪的被子植物的兴盛,为大型食草类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食肉类恐龙也因食草类恐龙的繁盛规模和数量不断壮大。这个时期的动物则已爬行动物为主,而哺乳动物在中生代虽然已经分化为多个不同的种群,但受到恐龙的生态位压制,体型都非常小,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恐龙诞生的三叠纪,那个时期,地球的陆地刚刚处于盘古大陆逐渐分离的超始阶段,陆地基本上还是连在一起,气候比较干旱,特别是盘古大陆的内部季节变化更大、降水更加稀少,生物量也不是很多。由于内陆区离海洋很远,日间和年内的气温变化都非常大,内陆的很多区域应该存在着面积广大的沙漠。这个时期的恐龙主要生活在距离海洋较近的陆地区域。
气候真正发生转折的是进入侏罗纪之后,随着海底扩张运动的日益强化,海平面逐渐上升,盘古大陆开始向四周分裂,陆地上受到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剧,空气湿度加大,沙漠面积缩小,到了白垩纪中期时,气温达到了巅峰,两极地区也没有永久性的极地冰盖,年平均气温超过了1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化含量都要比现在高出很多,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盛,地球上的生物量大大增加,为恐龙的繁盛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这个时期也是恐龙种群最多、发展最快的阶段。
恐龙灭绝的特点
到了恐龙时代的晚期,即白垩纪末期,这个时期气候又逐渐变得干燥寒冷,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地球板块运动的加剧,造成了地球陆地上高山和深谷变化剧烈、高低起伏的日益强化性,不同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向地球四周不同方向运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个环境的变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恐龙种群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变化的时间跨度很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给了恐龙很长时间的调整和适应期,因此这个大环境对气候的改变,决非恐龙灭绝的直接驱动原因。
近现代以来,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挖掘出了众多恐龙化石,也对这些化石所在的岩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一些惊人一致的结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灭绝的时间问题。通过对所有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测定中,结果均指向了一个相同的时间段范围,即万年前左右,彼此的相差并不大,这充分表明恐龙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全部死亡的。气候的剧烈变化。在万年前左右的那一时期,在相应的地质岩层中,科学家们在不同区域都发现了大量的火山喷发物。而且还在对应的岩层中,发现岩层有非常强的被酸雨腐蚀的迹象。这些证据,也充分表明,在万年前左右的时间里,地球发生了遍及全球的地质灾难,引发了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岩层中特殊元素的异常。这种特殊的元素就是铱,其在地球岩层中的含量非常小。而在万年前的岩层中,科学家们在世界的不同区域,检测到了高浓度的铱元素分布,其含量数值要比其它年代岩层中要高出许多,甚至达到数百倍,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是地球自身引发的地质灾难,则铱的含量值不会发生这么大的波动,也不可能强烈的变化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病毒致病的机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病毒是否能够引发恐龙灭绝。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的特殊物质,表面是一层蛋白质外壳,包裹着内部的核酸物质,只有在侵入宿主细胞之后,才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自身核酸物质的复制,表现出生物活性。而病毒的传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蛋白融合。病毒的膜蛋白必须能够与宿主细胞膜中的糖蛋白发生融合,才能顺利进入细胞的内部。一般情况下,一种病毒只能与一个物种、或者细胞膜受体转化酶结构和含量相近的物种发生感染性。
二是对抗免疫系统。病毒的感染过程始终与宿主的免疫系统进行对抗。宿主在病毒侵入自身细胞之后,会主动激发免疫系统作用,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干扰和阻止病毒的复制,那些免疫系统能力低下的生物个体,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不强,从而被侵入的细胞越来越多,以至于引发相应疾病的产生。
三是需要传播介质。病毒的致病性还需要特定的传播媒介,当传染对应的宿主个体之后,病毒经过复制过程,一方面需要在体内进行入侵细胞的转移,从而感染更多的细胞,另外对于新复制形成的病毒个体,也会通过特定的渠道游离出宿主体内环境,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然后在相应的耐受性加持下,短期内寻找到新的宿主个体,从而完成相同种类、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传播。
以上三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了哪一个环节,病毒的致病性或者传染性都不会得到放大,因此,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介入性治疗提升机体免疫力是阻止病毒无限复制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恐龙是被病毒消灭的吗?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病毒如果要消灭恐龙,理论上必须具备非常强大的传染性和毒性,但是实际上,地球上自从诞生生命之后,病毒虽然也相应地出现,但还没有发现哪一种病毒可以致命一种生物种群的灭绝,这不符合病毒的生存法规,病毒需要相应的宿主环境来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种群数量,而消灭一种宿主,并不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从病毒的致病机理来看,即使在恐龙时代,有能够感染恐龙使之发生疾病的病毒存在,在病毒致病的特异性方面,有那么多的恐龙种类,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能够感染所有的细分种群。而且在盘古大陆的逐渐分离之下,不同类的恐龙也会相应地被地理隔绝,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制于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以及对环境的耐受性,也不可能将处于不同地理区位的恐龙全部感染。从恐龙自身免疫系统的作用来看,恐龙自身具有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病毒也不可能能够使所有的恐龙都生病,即使生病了也不是全部都会形成致命的结果,因此在短期内恐龙灭绝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地球气候的变化原因来看,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全球性的气候大变化,势必成为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而且也找到了相应的证据,那就是墨西哥湾遗留下来的陨石撞击的遗迹,万年前一颗直径10多公里的陨石降落在了这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11级以上的大地震,继而引发全球性的火山爆发,随之产生了遮天蔽日的火山尘埃,地球因此进入了“核冬天”,大量植物死亡,恐龙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在短期内相继死亡。总结一下
由于病毒传播和致病机理的原因,加上宿主免疫系统的抵抗作用,病毒不可能使一个物种所有的个体都能被感染,而且被感染个体也不会在短期内全部死亡,这决定着恐龙灭绝的原因,绝非是病毒感染所致。越来越多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分析结果,都指向了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影响,使全球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而恐龙种群长期处在“舒适”的环境中,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非常弱,再加上食物量的大量萎缩,造成了恐龙在较短的时间内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