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是至年,年度国家科技奖已经颁发,这就可以盘点一下高校五年期间获得的国家三大奖情况。本文只梳理一下五年期间,高校所获国家一等奖以及特等奖情况。本文经过统计发现,从年到年,国家共颁布了78项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等奖(包括创新团队),高校获得其中的42项,占比53.84%,显示出高校在科技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
高校获得的42项国家一等奖、特等奖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42项国家一等奖、特等奖又是哪些高校获得呢?下面介绍一下。介绍之前,特别说明两点,以免误读。第一,本文统计的一等奖、特等奖只是通用项目,未包括专用项目;第二,统计以第一完成单位为准,并未统计所有完成单位,这丝毫没有抹杀其它单位贡献的意思,只是为了统计的方便,还请谅解。
(一)高校所获国家一等奖数量呈逐年增加之势。-年的五年期间,高校各年度所获得的国家一等奖、特等奖情况是:
年5项:全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其中包括两项创新团队一等奖。
年6项: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年11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含3项创新团队一等奖)。
年11项: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含1项创新团队一等奖)。
年9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二)26校获得一等奖、特等奖,清华7项,浙大5项,武大3项,位居第三;广州医大是“双非”中的唯一。
数据显示,共有26校在最近五年获得国家一等奖、特等奖,包括2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1所“双非”高校。26所高校获得的一等奖、特等奖项目,具体情况请阅读下图。清华大学遥遥领先,浙江大学紧跟其后,武汉大学位居第三。清华大学共获得7项一等奖。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创新团队一等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表明,清华大学在理工科方面确实是国内顶级水平。
浙江大学共获得5项一等奖。包括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武汉大学共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对于这一结果,一些人觉得意外,理由是武汉大学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有些偏文,获得的一等奖不仅比北大、复旦、南大等同类大学多,而且比华中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理工强校多,位居高校第三。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武汉大学的3个一等奖都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这就证实了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这个学科确实是世界一流水平。一个学科在五年期间独揽3项国家一等奖,既是独一无二,也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一流学科”。
4所高校获得2项国家一等奖。在获得一等奖的26所高校中,除了清华、浙大、武大之外,大连理工、华中科大、中南大学、北京大学各获2项国家一等奖。地处东北的大连理工大学确实让人眼睛一亮,科研经费不多,获得的国家一等奖却不少,这就证明投入大不一定收获大,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潜心研究的精神和正确的科研思路。5所“一流学科”高校各获得1项一等奖。这包括空军军医大学、河海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可以说,这5校在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脱颖而出,让人们见识到其不凡的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的水平。
广州医科大学获得1项一等奖。广州医科大学是唯一一所获得国家一等奖的“双非”高校。在年度,“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既是当之无愧,也是众望所归。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钟南山院士以及他的团队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实,广州医大在呼吸疾病方面已经是名副其实处于世界前列,即使是临床医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以及临床医学A+单位也是比不上的。广州医大的临床医学进入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可以说是公众所望。
(三)国家科技大奖基本是科研团队协同攻关的结果。正如本文开头所述,每一项国家科技一等奖、特等奖以及二等奖的出现,并非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极个别学科除外),而是团队以及协作单位共同攻关的结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靠一己之力攻克科技难题越来越难,只有极少数特殊学科可能例外,比如数学。
据统计,在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当中,只有4项二等奖成果由一个人完成,包括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同余数问题与L-函数的算术》、《波动方程反问题的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其它项目都是协作完成的。
比如医院等单位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是在李兰娟院士以及团队牵头组织之下,由浙大医学院、中国疾控制中心病毒所、中国疾控制中心、汕头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
还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获得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参研单位包括中交天津航道局、中交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所、江苏科大、上海振华重工等单位。所以在观察国家科技三大奖时,不能只看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还得看整个团队和协作研究机构和单位。如此才是公正的。
网友们,国家科技三大奖体现的既是获奖单位在科技进步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是科学研究方面的良好能力,这无疑是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条件。从统计结果看,五年期间,在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地矿油各按2所计算),只有25所高校获得国家一等奖,占比只有八分之一。即使包括二等奖在内,也只有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奖,只占“双一流”高校的三分之一左右(详见文末链接文章)。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中,如果一些高校“一奖上位”也是实至名归,不应惊讶。不知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对此进行讨论!谢谢阅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