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5/2 22:21:00
近日一条名为“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的图文动态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大家仿佛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纷纷点赞。当然,这则消息并不是真的。疫苗从研发再到临床试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照片中的人是确有其人。开挂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新型冠状病毒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袭来,传染能力与传播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全世界身陷囹圄。年1月26日,54岁的陈薇少将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又一次义无反顾的冲在了抗击新冠病毒的前线。这位硬核女将军,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她所率领的军方顶尖科学家团队,成为抵达核心疫区、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先锋队。他们在一个由帐篷搭建的临时实验室中连日奋战,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她的团队率先提出血浆疗法,这种疗法后来成为官方认可的疗法之一。陈薇说,武汉的许多医务工作者还使用了她的团队在至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暴发期间研发的鼻喷剂,帮助他们防止感染新冠病毒。这位雷厉风行的女将军的到来,为身处水深火热中的湖北人民送去了一丝甘甜,也缓解了医务人员紧绷的大脑神经。“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我们目前在疫区,就是要打仗的,而准备打仗,就是此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也包括技术方面的储备。我们要把养兵千日的“兵”动员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这场特殊的战争之中。”这,是陈薇的态度。陈薇于年2月,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县,所谓自古江南多才女,她的出生注定不平凡。在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年代,陈薇却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容貌出众,成绩优异的她常年稳居榜首。年她从兰溪一中毕业后,一路开挂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四年的理科生涯,奠定了这个姑娘的“学霸”地位。随后陈薇顺利地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工学硕士,如果你以为她只是个书呆子,那可就大错特错。陈薇生性活泼,在大学时期虽然读的是理科方面的专业,但是她很喜欢文学和舞蹈。她编过刊物,也经常会发表一些美文在上面。空闲时间她还常常会去光顾周末学生食堂舞会,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清华大学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在年,25岁的陈薇通过特招入伍,选择了微生物流行病的科研工作。从此,那个曾经在清华校园翩翩起舞的靓丽女生,开始了与病毒的抗争之路。电影致敬的女少将:病毒的终结者年非典肆虐中国,由于防护经验不足,很多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陈薇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传播的源头,只有保护好医护人员,才能更好的守护他人的健康。”临危受命的她,带领课题组对SARS病毒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整整五十多天,她每天待在负压实验室里面八九个小时。为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对抗SARS病毒的方法,陈薇甚至穿着成人纸尿裤,只为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近距离”接触。家人很担心陈薇,很多天没有见到她了。就只能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她的动态。那一年,陈薇的儿子只有四岁半,当他看到日思夜想的妈妈时,趴在电视机上,给了妈妈一个吻。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陈薇终于验证了“重组干扰素ω”能够有效抑制SARS病毒。而将“重组干扰素ω”喷鼻剂投放给1.4万名医护人员后,竟无一人感染。陈薇也因此“一战成名,名震学界”。年,吴京执导主演的《战狼2》让我们热血沸腾,最后出现在中国护照上的一段话,令人振奋不已:“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遇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影片中,Dr.陈为保住拉曼拉病毒的“活体疫苗”,临危把携带疫苗的女儿托付给冷锋。在世卫组织以及欧美多国援非医疗队伍纷纷溃败之际,中国首批援塞医疗队把这个国家从死亡的阴影中拯救出来。其中令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原型是几年前横扫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病毒。而很少有人知道,影片中的Dr.陈的人物设定,实际上就是在致敬陈薇将军。陈薇时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被誉为“埃博拉终结者”。年,非洲西部暴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陈薇基于之前抗击非典病毒的工作经验,以及平时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深刻意识到埃博拉病毒严重性。她毅然决然率队支援非洲。在其他欧美国家研究无果,谈“埃”色变的时候,陈薇不顾疫情的严重性,夜以继日地攻关疫苗。不负众望,陈薇及其团队再次成为医学界的神话。他们研发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开创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年10月19日,基因型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在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工作之余,陈薇去访问了当地一家孤儿院。这些孩子都是因为埃博拉,痛失亲人。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陈薇内心五味杂陈。身为母亲,陈薇不忍心让这些孩子变成孤儿;身为医生,她更不忍心这些孩子的家庭因为病毒而破碎。探视结束后,陈薇暗下决心,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把我们的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有人伴她粥可温有人待她立黄昏在清华大学读研期间,陈薇收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七八十年代爱情,纯粹、热烈,让人觉得甚是美好。年4月28日,那是在一列由北京开往济南的火车,陈薇与麻一铭相识。那一年,陈薇23岁,受同学的邀请去爬泰山。麻一铭35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到北京出完差后返程青岛。记忆中,火车很挤,麻一铭座位靠近两节车厢的连接处,车快开的时候陈薇才上来。麻一铭见陈薇挤在车门附近,一手扶着车壁,一手捧着书在看,担心她的手指被车厢接缝夹住。三个人的座位,他使劲往里挤了挤,在身边让出了一个十几厘米的空位给了陈薇。之后,他们聊了一路……下车前,麻一铭问陈薇要了一个她的电话号码。在此以前,陈薇学校的宿舍刚刚装了一部电话,她随口将电话号码就告诉了麻一铭。麻一铭说:“我过一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回答说:“可以。”就这样,简短的两个字,美好的邂逅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年,麻一铭与陈薇喜结连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六年以后,陈薇的孩子出生了,她完成了人生身份角色的转变。不过这个“工作狂”妈妈,只休了一个月产假,就回到了自己的实验室。虽然工作总是排第一,但陈薇并没有忽视家庭的重要性。她曾在母校兰溪一中的一次演讲中告诉台下的小师妹们:“女人一定要做到事业与家庭兼顾,成功的女性,首先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她本人也正是嫁给爱情的典型。曾经,陈薇与麻一铭的这段恋情不被人们所认可。三十年过去,时间证明陈薇的选择是正确的。当她为了自己的科研事业而奋斗时,麻一铭做起了陈薇最坚强的后盾。这个男人给了陈薇最好的支持与温暖,让她可以安心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在一次采访中,当谈到身为女性科学家的体会时,陈薇打趣地说:“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很大优势,获得成绩可以很快往前走,遭遇挫折了还能回家。”一身军装,一身研究工作服,陈薇少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研究、实验、临床实验、投入使用,疫苗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陈薇少将不怕苦不怕累,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也是出于工作的特殊性的原因陈薇养成了“快”的习惯,走路速度快、说话语速快、工作节奏快。她说:“从事了20多年来的科研工作,因为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时间不够用,这不只是陈薇少将一个人的感觉,这也是每一个与死神作斗争的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的心得。只有当你站在高处往下看时,才能体会那种快要摔下去的感觉。所以那些最美逆行者依然奋战在最危险的一线,坚决与病毒做抗争。冬天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素材来源:知乎、搜狐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