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双黄连口服液能预防新冠,要不要赶紧去抢几盒?
世卫究竟有没有在1月31日宣布新冠为国际突发公卫事件呢?
淡盐水漱咽喉可以预防病毒是真的吗?
几个月的抗“疫”生活,既是对人们防疫知识的大考,更是对人们“判断力”的一场大考。
这些大人也不一定能回答的问题,正是筑桥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常识课《反直觉的世界》上讨论的内容。
课上,学校课程总监郑腾飞老师带孩子们一起,从一些身边常见的小常识入手,探究“反直觉的世界”。
01
有点儿像在“破案”,
又有点儿像在“唠嗑”
如果你来到筑桥小学的常识课,你大概会觉得,这门课有点儿像“唠嗑”,又有点儿像在“破案”。
比如,在《真与假》一课上,郑腾飞老师给孩子们展示了国内外两家不同媒体的报道。
“你是如何看待的?”问出这个问题后,课堂上就成了学生们各抒己见的地方。
原来,今年1月31日,世卫组织了一场发布会,但是不同的媒体关于这场发布会有不同的报道。
一则报道声称世卫没有将新冠定性为国际突发公卫事件,另一则却声称世卫宣布了。两则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该如何分辨出“真假”?
经过一番讨论,郑腾飞带领学生们拨开层层迷雾,发现重重疑点。通过把两则新闻左右并置进行对比,学生们不断挖掘出“证据”:左边这家外国媒体,经过查询并不知名;右侧报道在插图中有该媒体驻华盛顿记者的署名,而左边的内容,既没有记者署名,又没有信息出处;左边文章的发出时间是年1月30号早上10:47,而wto的会议是在1月30号20:30召开,也就是说这条信息发出在会议召开之前,这合理吗?……
“破案”成功,孩子们也理解并掌握了判断真假信息的三个步骤:看来源、看事实、辨合理。
郑腾飞指出,通过这堂课,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会质疑消息的真实性。
常识课的上课界面
像这样有点儿像在“唠嗑”,又有点儿像在“破案”,就是常识课的课堂。
这是一场诞生于疫情期间的课程,也有着特定的“疫情”背景。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问题都被放大。比如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比如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处理的问题。再比如,谣言的问题。
其实疫情发生初期,筑桥小学课程中心的老师们和科学组自发策划了《筑小桥“新冠”生活史》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拿起纸笔,记录下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于新冠病毒也有了很多了解,对于防疫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过,和新冠病毒同时走进孩子和老师视线的,还有谣言。筑桥的老师统计过,从疫情爆发以来,人民日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