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爱有光班吉我就是想让最亲近的人了
TUhjnbcbe - 2020/5/31 18:06:00

这是Summertime的第4篇爱有光

起始于年的LGBTQ+人物访谈系列

更新极慢全靠等待

本期采访对象:班吉

纽卡斯尔口译专业一年制在读

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Instagram:si_zi_xin

这几年

Q:为什么选择读口译?

和很多人一样,高中的时候知道了联合国有同传,觉得这个职业好棒。而且高中参加模联,确认这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想着以后做这个吧。后来自招进了上外的翻译专业。但是四年上下来,其实对大学的教育挺失望的,当然我的水平也有限,就没有马上读研,也没有做语言相关的工作。在一个公司实习了半年又正式工作了四个月后,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去了泰国。

当时有个初中同学在泰国联合国亚太总部实习,带我参观了一些会议室以及同传箱。刚好那段时间工作也不顺,觉得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毕竟外企里都是中国人,觉得英语没有那么好也可以去做的样子。经过思想斗争,还是想给自己的理想做个交代。十月底辞了工作,申请了纽卡的口译专业。那一年做了一年的自由人。

Q:这一年主要在什么呢?

干得最多的就是玩儿。别的也做过一些口笔译的兼职,但不多。春节和家人一起去三亚过年,我在一个五星酒店找到了一份半销售半翻译的工作,待了两周。我需要在酒店里给一个法国摄影公司找客人,然后在拍摄期间做一些翻译。刚开始还挺有新鲜感的,但之后就发现长期做没什么意思,其实也就是靠一张外国面孔来营销。三月份在上海参加纽卡的面试,面试通过后想再找一个实习或是临时的工作,但没有找到太理想的,就回四川了,毕竟留在上海毕竟要有资金成本。回家以后买了书,学了学医学和法律英语。之后英国这边就开学了。

Q:为什么说大学的教育让你有些失望?

因为一开始我对大学的期望很高,觉得,上外唉,肯定会有很多外国人,可以和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但去了之后发现环境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多元,而且学校又在偏远的郊区,不像市区那么有意思。可能也是我自己没有去找另外的机会,总之就没能结交到很多不同背景的人。

大一刚开始的新生演讲我就出柜了,讲了婚姻合法化。当时老师也劝过我,怕个别评委会不喜欢这个题目,劝我不要讲这个,不过我还是讲了。当时准备得很多,包括不断背,学习演讲技巧,但自己当时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足,所以在之后的提问环节,被问到我认为*府应该怎么做,我就没有回答得太好。当时是想要做一点什么事情,但不知道怎么做。

出柜之后的感觉就是,那些「不敢出柜」的人就自动远离我了,可能因为怕「被发现」,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的一个调侃啦。而且大家基本都是一个个小圈子,或者一个人自处。大一我们排莎剧,每天晚上十一点多排完,大家都各走各的;在大礼堂演完出,竟然也没一起吃餐饭。总之,整体的大环境并没有很热,感觉自己一直没有真正融入进去,一直有点像是一个边缘人,局外人。

大一大二的时候可能在同学的眼中,我的生活只有学习。不过后来就更知道在什么时候会更想要什么,比如我会更珍惜演剧的经历。还有就是,有少数课非常好,但大多数课都是考试前复习复习,背一背,拿一个分数,就完了。与其平时在课堂内容上大下功夫,我会更多地去读一些自己想要的书。

这几点是和我以前的想象差距比较大的,所以说有些失望。

Q: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

有时会看一些偏哲学的,不过不是那些大部头的经典。比如很喜欢一个英国的作家阿兰·德波顿写的《旅行的艺术》和《哲学的慰藉》。偶尔也会看一些小说,比如土耳其的诺奖得主奥尔汗·帕穆克写的《新人生》。蒋勋的《孤独六讲》《生活十讲》,之前也特别喜欢。还有一本书叫做PrisonersofOurselves,对我的自我认知影响很大,不过这一本似乎只有英文版,国内看不到。

出柜之路

Q: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喜欢男生的?

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有哥哥带我玩。能感受到如果是哥哥带我玩,心里是很舒服的。到小学五六年级,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Q:和家人是怎么出柜的呢?

第一次和爸妈出柜是14岁,初二。趁一次考砸,爸妈找我谈话的机会就说了。我说,「有件事情我一直压力很大,很想告诉你们,但是又怕告诉你们了你们就不爱我了。」

听我说完以后我爸说,「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你都是我的儿子,我都会永远爱你。」

他们当时对这件事情几乎是零认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爸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很感动。所以我就有点放下心来了,知道他们还是会爱我。

不过因为他们真的不太能理解,医院的精神科。

精神科的医生说,「你这个是违反自然的」。我就在那儿听着呗。不过我爸妈也觉得那个医生也没有给他们满意的答案,医院,医院。那里的医生说,「青春期,你这种性幻想是正常的,这是一个阶段。」我当时就否认,「什么叫一个阶段?」我爸妈可能也听到我说的,觉得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又带我去见了一个心理医生。

我和这个心理医生说了我的一些看法、经历和感受,我什么样子的我心里还不清楚吗。然后他说,「你现在也不要说自己铁定是什么样的,因为你还在青春期,还在发育,你不能百分百地确定你就是这样。但是当然,你有这种想法完全是没有错的。」

后来我爸妈和这位心理医生去单独聊,我不知道具体聊了什么,但是我妈在聊完之后就抱有一种心态,觉得现在是一个阶段,以后会变回来的。但是我觉得她也知道自己在否认。后来因为她心理压力很大,长期失眠,几乎抑郁,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失眠。

Q:当时是为什么决定,一定要和爸妈说?

当时年纪也不大,最亲的人就是爸爸妈妈。我就是想让最亲近的人了解最真实的自己。

Q:后来知道妈妈因为这件事情抑郁,睡不着觉,有后悔过告诉她吗?

没有后悔过,我只是觉得很难过。因为我觉得不管怎么样,事情都要去面对,如果一直隐瞒,到后面知道真相了,可能会更糟糕。

Q:刚刚说了第一次出柜,是还有第二次吗?

是的。高中整整三年,我们避而不谈这件事。大一的冬天我在英国冬令营,快离开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第二次出柜。

我当时转发了一个纪录片叫「出柜名单」,就是很多有成就的名人在谈他们的出柜经历。我以为我爸妈看到了会有一些认同,配文还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以为这次会出得很成功,但没想到对他们又是一次重重的打击,因为他们可能以为我已经不再喜欢男孩子了。

从英国到家之后大家就坐下来开始谈,三个人哭得稀里哗啦。那一次之后,他们肯定就认识到,这是一个事实了,不是一个暂时的阶段,但他们怎么去接受这件事情,还是主要是他们自己在调节。他们也去和我大姑聊了,我大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我爸妈会觉得我大姑很有看法。

其实我第一次出柜的时候他们就和我大姑说了,我大姑当时来找我聊,然后我把我大姑说服了。大姑和我说,「那你内心就要坚强哦,这个社会以后不会总是那么友善的」。她还和我说,「父母对孩子的爱,要爱就要爱全部,是无条件的。虽然你不是我的儿子,但是如果你是,我也会一样的爱你。」

有这样一个姑姑,心里特别开心,我也希望她可以把这样的能量传递给我爸妈。第二次出柜的时候,我也感觉得到我大姑在给我爸妈暗暗做工作。

现在我们不会主动去谈这件事情,但是我妈已经不会像以前那样接受不了了。她后来一直在学佛,调节自己的心态,看淡了很多东西,变得平和了很多,也没有再和我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之类的了。支持,我不敢说,但我觉得他们不会再反对。其实我觉得我的很多事情我妈也隐隐约约知道,包括我去见我男朋友。但我们都不好意思去挑明。我觉得我在出柜的这方面算是挺幸运的。

Q:会因为这件事情感到和家人有一点点的疏离吗?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参与你全部的生活。

会。我甚至有时候会很钻牛角尖地去想,我当然希望他们可以进入我的生活,但要是以后他们实在不愿意去了解我,不愿意参与我的生活,那也没有办法了。但我觉得不会走到那一步,我跟家人的关系都还挺好的,只是不谈论这件事情。

Q:你会鼓励别人出柜吗?

和家里的话,太复杂了,要看个人情况。但是在社会上,学校里,我觉得没必要隐藏。因为交朋友就是需要互相欣赏,互相认可,如果你的朋友连这个都不能认可,那就不配做你朋友。

Q:这些年有因为同性恋的身份遇到过任何委屈的事情吗?

没有。遇到的99%的人都是很包容的,朋友们也都很有趣,很mean,哈哈哈。这都是大家能够玩到一起的原因。不管我们有多不一样,我们共同点决定了我们就是可以走到一起。很多父母在孩子和自己出柜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很害怕他会在社会上遭到很多不公正的对待。但其实在这个时代,真的太不会。

自我解放和文化牢笼

Q:你之前说到PrisonersofOurselves这本书对你的自我认知影响很大,具体是什么影响?

这要从头说起。

我小时候很胖,大一的时候减肥,暴瘦到斤。刚好大一和前男友恋爱,他比我高,比我壮,比我大一岁,又是东北的,偶尔会大男子主义,所以我就对号入座了,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柔弱的状态。我前男友甚至会叫我「媳妇儿」,会和我说,「以后毕业出去租房子我养你」。我就满脸问号,谁要你养?哈哈哈。当时觉得,当0是不是就是应该是这样的。不过大一期末的时候我觉得这样不行,就分手了。

小时候和大二的对比

大二去了趟土耳其,觉得一个人旅行的感觉真好,比在学校里的感觉好太多了,太自由了。刚好,一个人出去也更容易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可能性,从那时候开始就慢慢自我解放了。

PrisonersofOurselves是那个时候看的。书里讲到人都是在黑夜里才解放自我,白天里大家都夹起尾巴做人。还谈到性别,不是只有男女之类的。很多话题都非常受启发。正好又处于刚刚开始一个人旅行的启蒙时期。后来暑假又和朋友出去玩,去了很多国家,有了不同的经历,就是进一步的解放。

更大的解放可能是大三在美国交换的那个学期。那就不止是脑子里的解放,是身体和脑子全面解放了,哈哈。刚去的时候主要是和亚洲的朋友玩,因为舒适区在那儿,不太容易走出去。后来大家要去酒吧,刚好我到了21岁,但有些亚洲朋友年龄没到,所以我就和其他国家的国际生熟了起来,墨西哥,澳大利亚,比利时,都有。后来和一个比利时的朋友托马斯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

期末之后,我和托马斯还有另一个澳大利亚的同学一起在美国玩了一圈儿,芝加哥,得克萨斯各个地方。一起去了很多gaybar。这是第一次和另外一个gay一起去体验现代gay的生活,六天晚上基本都在不同城市的不同gaybar。觉得很开眼界,也很高兴,可以看到那么多荷尔蒙。

我前男友在和我分手的时候劝戒了我一句,「答应我,不要约」。当时也没想太多,我就说,好呀。但后来觉得,作为一个非无性恋者,生理需求在一个人的健康里是占很大一部分的。分手之后我想去尝试一下新的体验,但一直都不敢,只是脑子想想。一直到和托马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才觉得,在gaybar里真的有那么多的可能性。这是我自己的一个选择权,我能够掌握的事,没必要被我之前所说过的什么话、以前在感情中的位置和脑子里的囚笼给框住。所以在那段旅程当中就发生了一些事,慢慢地也就改变了我的看法。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我交换的学校很偏僻,在宾夕法尼亚往北走一个小时的地方,大家对亚洲人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足。比如在软件上,或是在酒吧里,会有很多人和托马斯搭讪,但好像大家都对亚洲人都不太感兴趣。有一天晚上我喝醉了,就在街边给一个中国同学打电话,我说Asianpeoplesuck!Asianpeoplearepathetic!一边说一边哭。托马斯就一直在安慰我,不过同时也拍了我的视频放到了Snapchat上。总之我觉得,托马斯作为一个朋友那么认可我,对于我的自尊,对于我作为一个gay的成长,还是有很多积极影响的,虽然我看到那么多人去搭讪他我心里会有点点不舒服,哈哈哈。

之后几天就慢慢有人来搭讪,遇到了几个人。再后来一个人去旧金山,遇到了一个叔叔,虽然我知道他比我老,后来知道45以上了,但还是觉得他挺有吸引力的。

那几天有一些很sexual的经历,比如我第一次尝试当1。我其实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一种征服感。而且大三我慢慢健身,已经到了多斤,外形上就改变了。身体上的改变对心理上也是会有作用的,所以就试了。试了之后我们都很喜欢。然后慢慢地我就变得两者都可以。

我不是很喜欢那种想法,就是觉得你是0就是0,你是1就是1。其实相当一部分人会有hetero-nomative,就是异性恋的那种思维,会喜欢在感情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角色。如果你是完全享受这个角色的,那当然可以,我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把这个想法强加到每一个人身上。比如会有人说「你是0.5?那你就是0。」这种就会不太好。而且我认为这和当下的心情和状态都是有关的。恋爱中的角色和性别一样,都是有一定的流动性的。

我们对彼此谈的东西都很感兴趣,他对亚洲人也很感兴趣,所以也有很多精神上的交流。那段经历算是又加强了我对于自身的认同,因为看到有人可以这么欣赏我。

Q:刚刚谈到了很多「解放」和「改变」,那么在这段经历之前,对自己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其实主要就是自信方面发生了改变。就像刚才谈到的,会觉得做亚洲人有点吃亏。现在也会有一点点的不自信,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了。以前总觉得,其他人都是那个样子的,自己是这个样子的,会察觉到这个差距。现在虽然知道有这个差距,但还是会让自己慢慢融进去。不是逼自己在表面上融进去,而是感受得到,融进去之后我是可以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新的思考的。

Q:刚才好几次提到了旅行,你觉得在旅行当中,除了对于自信和自我认知的提升,还有什么别的感受呢?

对生活的享受吧。我在土耳其的时候就特有《美食,祈祷,恋爱》里的那种感觉。出去玩的时候特别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在演电影,音乐一放,自己就是主角。哈哈哈。会让自己更加去珍惜,去享受。包括和当地人去结交,体验当地的吃的玩的。这些都会变成你的一部分。当时的这种经历,当时自己和新朋友在一起时呈现出来的样子,对今后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个影响会一直在那里。

Q:交换结束回国后是什么状态呢?

大四的时候我在上海市区实习。刚好托马斯说他也要来上海实习四个月,我特别特别开心。我们下班了就经常一起出去玩,真正地体验了上海的市区生活。终于不是在郊区了!大四又发生了很多新鲜的事情,接触了不同圈子的人,觉得比学校的生活精彩多了。两者一对比,我就很明确,我肯定是偏向都市生活的。

我觉得和人交流,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只要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文化里的人,就都处在同一个「笼子」里。不管个人多么不同,我们生长的大环境都是一样的。不是说同一个文化里的友情不好,但是得以和另一个文化里的人,另一个「笼子」里的人交朋友,这是建立在另一种基础上的。我们都一定程度上跨出了自己的「笼子」,跨越了文化差异,愿意去接受、包容、欣赏这种差异。可能同一个文化背景下更容易拥有很好的友情,但跨越文化的友情会更来之不易一些。

和托马斯

爱情与平权

Q:和现在的男友是怎么认识的?

和他是间隔年的五月回四川认识的。他是美国人,是AmericanPeaceCorp美国和平队的志愿者,在四川待了两年。

一开始是在Tinder上本着交朋友的心态认识,但后来渐渐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经历也很精彩。很多人都觉得我们俩气质很像,他的看法和我很契合,也能说中文,甚至听得懂很多四川话。这种情况我觉得很难得。你知道,南充人早餐很喜欢吃米粉,我从小早饭就是吃各种米粉,有一天早上他竟然给我买了米粉回来。这是非常非常本土的饮食习惯,所以会觉得非常感动。

每次去他家我就会和我妈说,妈妈,今天又有英语角了,我去外教家玩。哈哈哈。

Q:之后想要结婚吗?

会有这个想法,但现在因为我的身份,这件事不在我的选择权里。如果未来我的伴侣真的想和我在一起,时机成熟的话我是愿意结婚的。

和男友

Q:你觉得有生之年看得到大陆同性婚姻合法化吗?

我不知道。有的时候我挺积极的,有的时候挺消极的。

Q:平时会想要做这方面的事情吗?

以前会。比如大一时我会发那种票圈,我当时觉得,我以后要做一个人权斗士!哈哈,当时还年轻。但是现在我暂时没有想要专门从事平权事业。我觉得,如果我做自己,别人就可以看得到。不是说我要活成什么样,其实大家光是知道我在恋爱,我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儿,我没有去掩饰自己的身份,就是会有一点点的影响。这样也容易一点吧。

因为如果要专注平权事业,自身需要有一定的资本和积累。不像做志愿者,比较灵活。但对于我来说,毕业之后最大的问题是求生问题,首先我需要养活我自己,然后才能去做更多的。

Q: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

在一个城市,和最好的朋友和自己的伴侣一起生活,能够经济独立,开开心心地生活。

我觉得生活包含的东西比事业广泛得多,生活给我带来的成长才是最值得我珍惜的成长。虽然事业也可以带来不同的平台和机遇,但生活有太多可能性了。只要没有「我要买房」之类的执念,其实可以做的工作很丰富的。事业带来的是成就感,生活带来的是幸福感。有人会说事业牵扯到责任心,你要对家庭负责什么的。我觉得对于家人没必要有责任心,有爱就可以了。出于爱你就会为家人做很多事情。当然我也知道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不用去养家。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人。

采访后记

又到了写采访后记的时候。以往总是有一大堆话要说,今天却觉得没什么需要讲。整个采访非常轻松自然,还有牟姐的助阵,偶尔帮班吉捋一捋讲故事的思路。

我想这是他对自己和自己感情的百分百接纳后透出来的东西。整理文章的时候也一点都不觉得拧巴。没有懊恼,没有焦急,只想把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说给你们听。

前段时间去听了学校LGBTQ+大会,十分惊叹于国外对于这方面的探讨是如此深刻,包括目前对于跨儿的支持是如此紧迫。那天,在自信的分享者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同样的自然。

这一切是最名正言顺的爱。表现真实的自己是世上最名正言顺的事。

最后,希望处于疫情漩涡中的各位都能顾好自己的健康,尽量避免被太多负面信息弄得过分焦虑。适量囤货,减少出门,一起扛过去。昨天一天我也什么都没做,失望焦虑和气愤轮番轰炸我,今天用了大半天整理、排版完这篇文章,开始做事儿的感觉好多了。为什么疫情当头还选择发一篇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如此无关的文章,因为爱有光嘛。

往期回顾

爱有光

大宇:爱本不需要勇气

爱有光

纽卡斯尔两位语言学习者的饺子爱情

爱有光

马昕怡:男朋友女朋友——限制多是因为有人一直在冲撞

Olivia

杭州姑娘

纽卡斯尔大学口译专业

英语

行记

生活

思考

一个远不完善

但每一步都想变得更好的我

OliviaOctobre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有光班吉我就是想让最亲近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