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初为人父母的家长都几乎都难逃这样的经历,孩子发热,医院,医生简单了解一下情况,草草检查一下身体(看看喉咙,听听胸音),然后就开个化验单,叫去查血常规(或者是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的组合),有结果后再去找医生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感染。更有甚者,医院发烧看急诊的病人一律由护士先开好血常规,做完血常规再去看医生,医生看了查血的报告后说怀疑细菌感染或病*感染,最后。。。。。。就开一堆药(尤其是中成药)或者挂水。形象流程如下图所示(看不清可点开放大图片):
那么何谓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血常规又称全血计数(CompleteBloodCount)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都是由仪器设备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通俗的说可以作为一种机体是否有炎症的辅助判断工具。
上个世纪的医学认知认为白细胞计数WBC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判断患儿是细菌还是病*感染的筛查工具,但经过这几十年的临床研究验证,单独应用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判断细菌或病*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异,也就是不靠谱,能引起这两项指标升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以外,病*感染(尤其是肠道病*类),非感染性的炎症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炎,身体或精神创伤,一些肿瘤、药物,甚者大量运动都可能导致这两项指标升高。因此对于患儿,不能单独靠血常规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感染(何况用指端末梢采血作为样本,其误差相当大),尤其是在初诊阶段,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并做好后续跟踪随访。
对于C-反应蛋白CRP来说,也是如此,下图形象的描述了可能引发CRP指标升高的原因:
也就是说影响CRP指标的原因和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一样,五花八门。
而经过长久的临床诊疗验证分析,现在而今眼目下,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和儿童,引发其发热症状的原因,95%以上是病*感染导致,这个是完全不用靠猜测的。
此外对于确诊肺炎的患儿,普通肺炎患儿也无需常规进行C反应蛋白CRP指标检查;需要住院或有肺炎相关并发症的患儿才需要做CRP检查,结合临床可评估对治疗的反应。红细胞沉降率(ESR)、CRP或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也不能单独或联合用以区分细菌或病*感染导致的肺炎,使用这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去区分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也是不靠谱的。
以上所述的内容已经被欧美医学界普遍认同了,因此欧美的医生几乎不会为了区别是病*还是细菌感染,要求初诊患者检查血常规和CRP。但是绝大多数国内的医生们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上差别巨大,医院的医生。
为什么国内外的差别这么大呢?
首先,国内的医学教育让人感觉遗憾,对待血常规的认识教育没有与时俱进,教材和讲师们的认知落后,对于ESR、CRP或PCT浓度的认知也是过于简单刻板。也就是说大部分医生从学生时代就学的不合格。
究其原因,国内在细菌感染传染病的阴影下压抑的过久了,于是这种和细菌感染死磕的劲头被沿袭下来成为了陋习。当国内大部分医生,尤其是医院的医生,总觉得要把细菌揪出来彻底干掉的斗争思路,是血常规检查成为必须检查以及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而实际上,病*感染、免疫紊乱、代谢障碍等疾病才是目前的主流。)
其次,国内的医生和欧美国家的医生相比,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天壤之别。欧美国家的医生有完善的医疗整体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相对而言不惧怕风险,只要有证据表明对大多数人有利,为了准确判断病因可以选择延时等待,等待可确认的症状指标出现。反观国内的医生,尤其是不堪的医院的医生被当做流水线作业的背锅侠一样的对待,医患之间的联系不畅,没有足够的跟踪观察时间,医患之间的复诊安排总是靠运气(医院挂号靠蹲点抢或者*牛),导致医生和患者双方都处于高度焦虑之中,面对个人难以化解的矛盾压力(99.99%的患儿的家长焦虑追求于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为了避免少数的风险,在陋习的观念的逼迫下,选择集体撒网一样的快速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一般在半小时内出来)、吃药或者挂水。如下图两则新闻截图所示:
所以说,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血常规CBC和C反应蛋白CRP检查只是判断可能的病原体或者是评估机体状态的两个辅助工具而已,初诊单凭这两项检查就做出相关判断是可以完全错误的,且后续就算需要做这两项检查,也不应该采样指端末梢血,更不能光凭这两项检查就作为是否用药的指征。
孩子发热,95%以上都是各类病*感染导致,除非是三月龄以内的小宝宝(发热预示可能的尿路感染或者颅内感染等,医院进行评估)或者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存在有疫苗接种严重缺失情况、发热是大于39度的高热且观察无明显病灶(这种情况说明有5%的隐匿型菌血症的风险),否则遇到有感冒、急性肠胃炎导致腹泻呕吐等,在家观察和正确护理至少72小时(看清楚是72小时,不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这样数三个自然日),如果病情没有恶化的表现,那么也就没所谓了,再等几天就自愈恢复。如果期间病情有恶化的表现,比如孩子出现食欲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变、变差等情况,医院。孩子有个发热,家长就慌忙医院,后果就是让孩子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没准还让孩子吃一堆不该吃的“药”。
更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