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资深媒体人
中国本土园艺疗法的创建者
专业的心理服务靠谱的知识普及据《每日镜报》报道:两名女性在轻轨车站Beussel街站袭击了23岁的年轻人
据英国谢菲尔德当地媒体《星报》报道,当地时间1月30日13时许,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前往谢菲尔德大学的路上,遭到路人的谩骂与推搡。事件发生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2月3日在其网站发布了“中国驻英国使馆提醒在英中国公民妥善应对不良分子挑衅”一文。
在推特上,有一个名叫“imnotavirus”(我不是病*)的话题。一网友在推特写道:“我是中国人,但我不是病*。”“我知道全世界都在担心这种病*,但是请不要带有偏见。”他发了一张自拍照,下半张脸上挡着一张用英语写着“我不是病*”的纸。
目前,因为中国的疫情,除了有许多恐慌之外,在一些国家明显的出现了一些偏见。偏见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他的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中指出,偏见是“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偏见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
一个存在偏见的人,可能会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会以歧视性的方式行为,并相信那些人物质且危险。与许多态度一样,偏见非常复杂,而且,可能包含某种傲慢的情感成分,这种情感起到了起到了使对方总是处境不利的作用。
年第六期德国《明镜》周刊关于“新型冠状病*中国制造”的封面图。受到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表明立场称,制造恐慌、相互指责、甚至种族歧视毫无益处,我们对此表示鄙视。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呢?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偏见可能是来源于对负性情绪的联想,来源于对某些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来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在偏见态度的基础上可能会产生一种负性行为:歧视。有两种歧视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如果,有人对黑人有偏见,那么,他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黑人的冷漠,甚至,心怀敌意,而且,还会对所有黑人采取相同的态度和行为。一项针对名黑人白人学生的研究表明,对持有高度偏见的白人而言,奥巴马是不是美国人的想法会影响他们对奥巴马的表现的评价。那些学生会说,“我并非针对黑人兄弟,只是奥巴马不是真正的美国人,所以,他会是个糟糕的总统。”这些刻板的负性信念会导致不公正的待遇,就会产生歧视。歧视会对特定团体成员采取不公平的、负面的或者伤害性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同情心缺失的时候,人们有时候就很难避免陷入将受害者的苦难归罪于他们自身的泥潭。西方媒体就是根据这一“责怪受害者”的心理效应,在媒体上大肆宣传,制造偏见。而偏见会提升内团体的优越感,维系了宗教和*治身份,也巩固了当事人在财富和权利上的不平等地位上的合法性。与中国人境遇相似的墨西哥人在美国,一方面需要廉价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方面又认为他们抢了美国本土人的工作机会。现在美国经济每况愈下,针对拉丁美洲人的暴力事件上升了40%,墨西哥人成了白人泄愤的主要对象。由此可见,当时局艰难,资源匮乏的时候,内团体成员感受到了更多来自外团体成员的威胁,因此,对外团体的偏见、歧视和暴力事件就将增加。
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会产生偏见。认为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心理学家特纳发现了一些社会现象:
我们归类:我们发现把自己归类时很有用的。我是中国人,他是美国人,他是汽车司机等等;
我们认同: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由此获得自尊。我是公务员,他是农民工,等等。
我们比较:我们把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比较,并偏爱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较优秀,会让我们自己的感觉好起来。
心理学家特纳由此提出了社会统一性的理论,他认为,如果缺乏积极的个人同一性,往往就会通过认同某一群体来获得自尊,提高一个人的自信。我们能够减少偏见吗?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有时以内隐的方式,有时却是残忍而公开的。那么,学着宽容,减少偏见,能够消除与之相伴的那些对目标群体突然而又猛烈的歧视、冲突和恨意吗?人们也会问:偏见会一直伴随我们吗?心理学家并不如此悲观。一个叫做接触假说的观点在实验室和现实生活中都得到证实。心理学家在一所多种族的综合性大学里进行了实验发现,如果,白人大学生有其他种族的室友或朋友,那么,他就不会有偏见,而且,更能发现群体间的共性。接触,很重要。
最近,由意大利中意青年联合会发起制作的"我不是病*,我是人类,请不要歧视"的视频感动人心。在米兰市中心的广场上去,这个行动继续接力。这次一个中国女孩儿手拿"我是中国人,但我不是病*"的大字报站在米兰市中心的广场上。
路上的行人从一头雾水的驻足观看,到有第一组意大利人上前拥抱女孩儿;每一个来自善意的亲吻与拥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种族地域。
一般来说,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越会看到更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偏见就越严重。
但是,并非所有的接触都能够减轻偏见。因此,心理学家谢里夫提出了减少偏见的六个条件:
1、一旦敌意与不信人建立之后,光是解决冲突与竞争并不能回复和谐;
2、接触成功减少偏见的两项重要因素是相互依赖和追求共同目标;
3、地位的差异会影响互相之间的交流,因此,地位要是平等的;
4、接触必须发生在友好和非正式的情境中;
5、在非正式的情境下,接触到的人被认为是团体中的典型代表;
6、社会规范提倡和支持团体之间的平等,接触就可能减少偏见。
相比较减少偏见,社会心理学家在解释偏见方面做得更成功。因为,偏见
源于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简单地纠正方法。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您有吗?
本文撰稿:周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