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alia
昨天,一则「俄女患者体内出现18种变异病*」的消息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不少人纷纷大呼「太可怕了」,也有人指出这一「爆炸性新闻」不过是媒体编译错误产生的谣言。
俄罗斯研究人员发的这篇报道到底说了啥?网传消息到底是真是假?丁香园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有没有「18种变异病*」?
这条争议新闻源于virological.org在1月4日发出的一篇论文《新冠长期阳性的淋巴瘤患者体内出现YF和Δ69-70HV突变》(EmergenceofYFandΔ69-70HVmutationsinalymphomapatientwithlong-termCOVID-19),作者为莫斯科Skolkovo科学技术学院、第一巴甫洛夫国立医科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
图源:virological.org
患者S,女,47岁,患有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V期,于年3月27日入院化疗。4月5日至4月8日,患者S接受了R-ICE方案(美罗华+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化疗。
4月10日至4月16日之间,患者S与患者A有密切接触,患者A后被检测出新冠病*阳性并因新冠肺炎去世。4月30日,患者S被检出新冠病*阳性,并出现新冠症状。在之后四个多月的连续至少17次的核酸检测中,患者S都呈阳性,直到9月12日,检测结果才转为阴性。
研究人员对比了患者S首次核酸阳性与最后一次核酸阳性的采样结果,将测序结果置于B.1.1病*系统树中,发现S患者体内的病*产生了18种特异性突变,即宿主内变异(intra-hostpolymorphism)。
同时,研究者也对患者A的样本进行了测序。研究者根据S患者样本中的AG突变将它放置于B.1.1.谱系中,尽管这一谱系主要由俄罗斯样本组成,却与患者A样本的系统发生位置不一致,提示病*在从A患者传播至S患者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突变。
由此可见,患者S体内的病*只是发生了18处宿主内突变(ThelineageofpatientScarriestheremaining18geneticchanges.),而不是像媒体编译的消息那样,出现了18种变异病*。虽然核糖核苷酸替换或缺失了几处,新冠病*还是新冠病*。
图源:virological.org
突变是如何产生的?
从4月10日至8月20日的天里,患者S体内的新冠病*出现了18个突变位点,相当于1.67E-3突变/核苷酸/年的速度,显著高于新冠病*的平均演化速度。
这是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结果。研究人员统计了各突变位点的突变类型,非同义和同义替换数量的估计比率为0.99,高于B.1.1所有外部谱系的平均值(平均值=0.57,中位数=0.55),尽管差异并不显著(p=0.1)。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对病*产生了宽松的选择约束(relaxedselectiveconstraint)和/或正选择(positiveselection)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患者S体内的病*同时产生了「Δ69-70HV」和「YF」两种突变(ΔF组合)。这一突变组合原本是在水貂身上的特异突变,后来回传给人类。但患者S并没有水貂的接触史,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两个突变是在她体内独立产生的。
除了ΔF组合外,患者S还获得了另外两个突变,一个是S:Δ-,之前已在另一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出现;另一个是ORF8的翻译的早期终止。
ORF号位密码子的无义突变是突变株B.1.1.7的谱系定义突变之一,也被认为是在慢性感染的个体身上产生的。由于ORF8被认为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因此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对ORF8缺失病*的选择可能会放宽。
图源:virological.org
如何理解18种突变的意义?
尽管研究结果并不像网传的那样夸张,病*的变异还是增加了疫情的不确定性。
ΔF组合使病*感染性增强并可能逃避部分中和抗体的识别,这意味着疫苗的有效性可能将会受到挑战。幸运的是目前的变异还没影响到已经研发使用的疫苗有效性。
YF突变会影响病*的受体结合域(RBD),增加与hACE2的结合,并可使病*从部分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血清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免疫逃逸。
以再生元的抗体为例,YF突变导致在单克隆抗体REGN中出现57%的逃逸,但仍能够被抗体鸡尾酒REGN+REGN有效识别并中和。
实际上,对于免疫缺陷患者的慢性感染已有很多案例被报道(ChoiB.,etal.NEJM;AvanzatoVA.,etal.Cell等),本例相比于之前的案例并没有特殊性。
虽然目前仍无证据表明这些突变可以增加病*的*性,但它们可能带来的病*感染力和免疫逃逸增加仍值得我们警惕。
这些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出现的变异体随时可能会扩散到普通人群中,从而影响病*的传播速度和药物的治疗效果。这就意味着在疫情依然肆虐的今天,对免疫缺陷新冠肺炎患者的基因组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应当更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