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朱长太教授)
1、目前新型冠状病*肺炎诊断的常规手段有哪些?
目前,新型冠状病*肺炎主要是基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CT影像学诊断、实验室检测(目前主要是核酸检测技术,即实时逆转录聚合链式反应扩增技术)等进行诊断。
2、CT影像学和核酸检测优缺点是什么?
CT检查的优势是方便快捷(检查时间在10分钟内),且能检查出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基于已有的信息:在新型冠状病*肺炎高流行区,CT影像学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确实有很强的诊断价值。但CT检查特异度不高,无法与其它一些病*性肺炎相区分;同时CT影像异常表现可能存在滞后性。
而核酸检测直接针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病原体,故而特异性更强;但当前核酸检测突出问题是敏感性低(王辰院士估计在新型冠状病*肺炎真实病例当中,核酸检测只有30%-50%阳性率),而且在标本留取和实验操作环节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此外核酸检测操作也较为繁琐,报告周期相对较长。
3、CT检查和核酸检测究竟哪个更准?
从目前的各类信息来看,在武汉等新型冠状病*肺炎高流行地区,CT影像学诊断新型冠状病*肺炎的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综合计算结果)高于核酸检测,也就是说CT检查更准确。但在疾病低流行区,二者比较结果尚不清楚。
4、既然CT检查更为准确,为什么新型冠状病*肺炎诊断金标准却选择了核酸检测?
感染性疾病国际通行的办法就是查找该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体,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故而疾病诊断金标准只能围绕病原体展开(类似于诊断结核病必须要检测出结核菌病原体)。而最权威的鉴定办法是进行病*培养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但这方面的工作先前已经完成。故而,我们只需要对该病*独有且保守的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检测即可(或基因测序分析,但成本高,目前不常规使用)。
此外,虽然CT检查敏感性高于核酸检测,但特异度低于核酸检测。而确诊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误诊(而不太在乎敏感性的问题),故而应选择特异度高的核酸检测试验作为诊断疾病的金标准。
但同时笔者也认为:核酸检测技术作为新型冠状病*肺炎诊断的金标准明显存在敏感度低等比较严重问题,由此建议研究者应抓紧开发准确度更高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如针对新型冠状病*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各类其他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技术等)。相信经过同仁们共同努力,一定会找到新的更为理想的新型冠状病*肺炎诊断的金标准。
5、什么是新型冠状病*肺炎“临床诊断病例”?
由于核酸检测敏感性不高(多因素影响),使得许多患者迟迟得不到确诊而影响其收治,同时也不利于疾病防控。
年2月3日,笔者在《关于在不同的nCoV肺炎流行区实行不同诊断标准的建议》(已授权“免疫细胞研究”、“医药加”等媒体发布)一文中,建议应在疾病诊断部分增加“临床诊断病例”(医师参照流行病学历史、临床表现和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便于临床具有可操作性和疾病防治。年2月5号,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也增加了“临床病例”(湖北地区)这一诊断分类。新增“临床诊断病例”这一诊断分类,不仅使得许多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而且更有利于疾病传播和控制。
6、在湖北地区“临床诊断病例”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
根据已有不完全信息,笔者使用贝叶斯法测算估计:湖北地区临床诊断病例中,真阳性率为90.3(95%置信区间:87.5%-92.7%)。由此认为,湖北地区“临床诊断病例”很大可能是真正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故而笔者建议,对于“临床诊断病例”应基本等同于确诊病例管理(隔离和治疗保障等基本上等同于确诊病例),防止病情贻误和疾病传播。
7、鉴于诊断标准已经更新,“临床诊断病例”需要向社会公开吗?
目前,“临床病例”尚没有社会公开。笔者建议:鉴于《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诊断标准已经更新,因此很有必要统计和通报“临床诊断病例”数(更能反应患病率的真实情况,确诊病例数有时间上滞后性),从而以利于疾病的预防控制。
8、怎样正确理解新型冠状病*感染“无症状感染者”?
《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认为: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一般定义是:没有感染新冠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肺炎等),但鼻咽拭子病*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但笔者认为要慎重解读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原因在于: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是感染者症状非常轻微而未被感知,其次是还处疾病潜伏期,最后还要考虑核酸检测的假阳性问题(小概率事件)。
9、现阶段疾病防控工作对新型冠状病*感染试验诊断的总要求是什么?
与SARS比较,新型冠状病*感染对个体危害小得多,但该病*传播力强且人群普遍易感,故该病*对群体的危害反而更大。由此,努力做好防控工作,保护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此,笔者认为:防控应本着预防优先总原则,努力做到“一个不漏、宁错勿漏”。在该原则指导下,针对新型冠状病*感染诊断试验首先需要保证高敏感性(防止漏检),以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而在当前单个诊断试验敏感性都不很高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用组合诊断试验(并联试验)和增加检测次数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另外,抓紧开发敏感性更高的各类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新方法(包括即刻检测等)也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简介:朱长太教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和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临床实验诊断、循证医学、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等。
有关名词:
1.灵敏度(sensitivity,Sen)
又称敏感性、真阳性率(truepositiverate,TPR),指在患病者中,应用该诊断试验检查得到阳性结果的百分比。灵敏度反映诊断试验正确地识别患病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2.特异度(specificity,Spe)
又称特异性、真阴性率(truenegativerate,TNR),指在非某病者中,应用该试验获得阴性结果的百分比。特异度反映诊断试验正确地鉴别非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3.漏诊率(β)
又称假阴性率(falsenegativerate,FNR),反映将患者诊断错误的概率,该值愈小愈好。敏感度越高,漏诊率越低。
4.误诊率(α)
又称假阳性率(falsepositiverate,FPR)。反映将非患者诊断错误的概率,该值愈小愈好。特异度越高,误诊率越低。
5.诊断准确度(accuracy,AC)
又称总符合率、诊断效率(diagnosticefficiency,DF),是指在患病和非患病者中,用诊断试验能准确划分患者和非患病者的百分比。反映诊断试验正确诊断患者与非患者的能力。
6.真阳性率(truepositiverate,TPR)
是指筛检试验检出的全部阳性例数中,真正"有病"的例数()所占的比例。
7.并联试验(paralleltests,PTs)
是指同时做几个试验时,只要其中有一个阳性,即判为阳性的试验方法。并联试验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满江红战*寇
(佚名)
极目楚天,晴川外,高楼林列。
适逢新春,乍暖还寒,*寇肆虐!
武汉封城疫情急,万户焦愁不眠夜。
问苍天,瘟神还未了,*寇何时灭?
*清明,民团结!
万众一心谋大略。
国有难,仁医天使何曾怯!
万丈豪情与君别,*寇不灭鞍不卸。
盼归来!艳阳当空照,再相约!
编者注:本文为朱长太教授授权发布(转载需授权),欢迎更多相关医学领域专家在文末留言评论,一起为早日战胜新型冠状病*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关于在不同的nCoV肺炎流行区实行不同诊断标准的建议
华农: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株与新冠*株相似度达99%万方、知网、EBSCO、MEDLINE...多个正版数据库终身免费用!《科研与临床绘图素材》模板,包含多个常用学科、医学场景,限时领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