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小区有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病例,同住一个小区的居民要怎么办?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居家休息。如需外出前往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注意手卫生,避免手在接触公共物品或设施后直接接触面部或眼、鼻、口,有条件时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无洗手设施时可用免洗消*液清洁双手;
外出回家后应及时彻底清洁双手,在家也应保持手部卫生;
每天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通风要注意做好保暖;
加强居家环境的清洁和消*,每星期最少彻底清洁家居环境一次(本次推送的第二条信息有家庭消*液配制的小视频,消*小诀窍学起来)。
特别注意:如果已经和病例有过接触,请及时向当地的居委会或社区卫生机构报告,并配合做好医学隔离观察。小区物业和居委等有接触病例风险的人群,需要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口罩,并做好手卫生和病例活动场所的消*等工作。
02新春节前回湖北过年,节后想返回广州怎么办?
尽量推迟返回时间,不要提前返回,如果一定要回,应在抵达之日按当地要求向所在地的居委会或社区卫生机构报告,并配合做好医学隔离观察。
03家里有来自湖北的亲戚(朋友)怎么办?
应按当地要求向所在地的居委会或社区卫生机构报告,并配合做好医学隔离观察,在相关机构人员开展工作之前,不要外出,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保持手卫生,与他人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04接触过湖北来的朋友(一起开会或吃饭),怎么办?
要特别留意自己及朋友的身体状况:
如果接触时或接触后对方出现疑似症状的,应按当地要求向所在地的居委会或社区卫生机构报告,并配合做好医学隔离观察。
如果接触时或接触后对方未出现症状的,由于不确定对方的感染状况,为了保护家人和自身,也建议进行居家医学观察,观察期间注意做好以下措施:
每天尽量开窗门通风,不能自然通风的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
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
与家里其他人尽量避免近距离的接触(至少间隔1米以上距离),最好处于下风向;
日常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4个小时或口罩潮湿后更换;
注意咳嗽礼仪和手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
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专用垃圾桶。用过的纸巾、口罩等放置到专用垃圾桶,每天清理,清理前用含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液喷洒或浇洒垃圾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口;
生活用品实行专人专用,单独洗涤消*处理;
每天早晚测体温1次,并记录在册;
一旦出现发热、干咳、气促、或腹泻、肌肉酸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报告,减少和他人接触,避免传染,并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口罩,等待医务人员到场诊治。
05有点咳嗽、医院?
很多呼吸道疾病都会出现干咳、咽痛等症状,此时也是流感、普通感冒的流行期,需要结合发病前的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如有以上3种情况中的一种,加上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做好个人防护并立即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报告,等待医务人员到场诊治。
如无以上3种情况的,医院咨询,听从建议开展相应措施。医院开设了网络问诊,具体可点击下方蓝色标题查看:
担心感染新冠肺炎?去医院看病又怕被交叉感染?广东57医院开发热门诊
06新型冠状病*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吗?
新型冠状病*潜伏期具有传染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最短的潜伏期有1天(发病)。潜伏期具有传染性,这与SARS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建议居家医学观察14天的原因。
07蚊子会不会传播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
目前无任何证据或文献显示蚊子可传播新型冠状病*,蚊子主要是传播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所以要戴好口罩,尽量减少近距离接触,最好保持2米,至少1米的距离),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所以仅仅戴口罩还不够,要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厕后先盖马桶盖再冲水)。
08硫磺能否杀灭新型冠状病*?
硫磺并不能杀灭新型冠状病*,新型冠状病*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
皮肤消*:可选用75%的酒精和碘伏等(注:黏膜用碘伏或其他黏膜消*剂);
居家环境消*:可选用含氯消*剂(如84消*液、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粉/泡腾片)配制成有效氯浓度为~㎎/L的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本次推送的第二条信息有家庭消*液配制的小视频);
耐热物品:可采用煮沸15分钟的方法进行消*。
09新型冠状病*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多久?
▲图片来自美国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