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性肺炎根据临证表现属于瘟疫,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气"。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之气。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温病理论更趋于全面,结合六经辨证,对现实中的新型冠状病*性肺炎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下对目前可能遇到的发热类型简略述之。
、大青龙汤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也。
组成:麻黃六兩,桂枝二两,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姜三兩,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
用法:先煮麻*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麻*煎煮时间短),煮取一杯,温服(适宜服药),取微似汗(微汗法)。汗多者,温粉覆之。(过汗处理)一服汗者,停后服(中病即止)。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如多服可能引起坏证)
功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烦躁、口渴脉浮紧。
精准辨证:恶寒发热均严重,身疼痛,无汗,烦躁口干。
运用:咽喉痛:加连翘、牛蒡子解*利咽;
口渴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内热重:重用石膏。
注意事项:
a、脉微弱,汗出恶风寒者,或虽无汗,而皮肤潮润者皆忌;
b、心脏病患者慎用;
c、中病即止。
2、小柴胡汤
原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芩三两,*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柴胡剂量要大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久煎),去滓再煎,取三升(浓缩),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热入血室;以及疟疾。
精准辨证:寒热往来,发热、口苦咽干,胸胁胀满,脉弦。
运用:
合太阳:或柴胡桂枝汤,或柴胡银翘散;
合阳明经证:合运用柴胡白虎汤;
合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合病太阴: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注意事项:
a、重视寒热及兼证合病,灵活加减;
b、和解剂,重视煎法;
c、清淡饮食;
d、调畅情志;
e、运用和解之法,禁单纯运用解表、攻下。
3、白虎加苍术汤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苍术三两粳米三两炙甘草二两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热大于湿,湿热在阳明气分证),身热胸痞,多汗,舌红苔*腻,脉滑数。
精准辨证:湿热(高热)不恶寒,舌苔*腻,脉滑数。
运用:
湿重:加滑石;
腹胀:加制厚朴、炒莱菔子;
食积:加炒神曲、炒麦芽;
恶心:加藿香。
注意事项:
a、苍术运用至关重要;
b、石膏配苍术特点;
c、清淡饮食
4、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6克,竹茹9克,半夏4.5克,茯苓9克,*芩4.5-9克,生枳壳4.5克,陈皮4.5克,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和解少阳
病机:邪热偏盛,郁滞少阳,湿热痰浊中阻。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湿热并重,湿热在少阳气分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腻,脉濡数。
5、三仁汤
组成:杏仁5g、半夏5g,滑石8g,生苡仁8g
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大于热,湿热在阳明气分证)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精准辨证:头痛恶寒(低热),身重疼痛,午后身热不渴,苔白或微*。
治疗之法,充分体现了湿病治疗三法,杏仁---宣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薏苡仁---甘淡性寒,渗下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湿温三戒:
一: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禁用解表
二: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禁用攻下
三: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禁用滋阴
6、升降散
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
组成:酒白僵蚕6克蝉蜕3克姜*9克生大*2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疸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哈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麻风。
方解:《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为佐,大*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姜*气味辛苦,性温,无*,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味苦,大寒无*,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蜂蜜甘平无*,其性大凉,主治丹*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也。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大*,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顿消矣。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连、*芩、*柏、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回顾----杨兆林老师辛苦奔波传经方
郑州杨兆林:太阳病提纲临证运用体会
杨兆林老师预约就诊地点:郑州市经开区经开第八大街与经南二路交叉口向西00米路北
,、
请提前数天联系
购书可以添加或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