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跟我说,你一个中医人,既不在中医药大学工作,医院的领导,也不是国家级专家,疫病自然有大人物们去处理,你乱发声干什么?我认为,中医兴亡,我辈有责。这次武汉的病*性肺炎疫情给了中医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作为一位中医人,我有责任去传播中医正量,用我的笔去帮助读者避免恐慌,树立正信正念,为早日战胜疫情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中医也可以为缓解疫情服务。而且,中医擅长治疗疫病。相关论点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论及。在此我只想说,国家培养了我,把我从农村一个懵懂的小屁孩培养成了中医博士,我深怀感恩,我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虽然我不能冲锋在疫情的前线,但我可以在后方写作,我可以宣传中医,可以传播中医防治疫病的理念。我认为,我在行善。只要是利益他人的,我都愿意去做,且甘之如饴。所以,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我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今天是第十篇长文。
一、解读《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年1月27日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我试着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
一则,仍强调疫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一周后恢复”。
从这些症状里我们可以分析,发热是疫*引起;乏力源于湿邪伤脾,导致脾虚;干咳则源于邪热扰肺,影响肺气肃降;鼻塞、流涕皆是表证,源于外感邪气,病在太阳;腹泻则为病在太阴,源于湿浊直入太阴,脾阳不升,阴浊下陷。
而且,病状越轻,则恢复越快。分析其原因,一则,当属正气健旺之人,虽然感受疫*,但正气不虚,邪不能扰肺,不能深陷太阴;二则,无肺炎表现,说明邪不在肺,而只在表。按叶天士的说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使不侵犯肺,则病情较轻,恢复的速度也快。
二则,“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这说明了几个问题:一则,我们无需恐慌,因为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即使不慎感染了疫*也要安心,因为恐慌会伤正,导致病情恶化;
二则,儿童正气健旺,基本上不受邪*侵袭,所以父母不需担心孩子们的健康;少数患者之所以病情危重,或源于素体正虚,或源于有慢性基础疾病。对于这样的病人,应该注意扶正,若能使正气不虚,当不至于陷入危殆。
三则,治疗措施里,第一条就是“卧床休息”,为什么呢?休息可以养正,养正是康复的关键。休息应该是身与心都休息,身体躺下来放松,心理也要放下来。越是放松,越是不焦虑,不恐慌,越有助于康复。《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值得反复咀嚼体味,中有无限深意。未病之人可以此话来预防,已病之人亦当以此话来康复。
四则,治疗措施里强调,“保证充分热量”。如何理解?我认为,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不衰,生命不熄。越是感染了疫病,越要把生命的这团阳气补旺,阳旺则自然机体热量充足。如何保证充分的热量呢?
一则,温饮温食,忌食寒凉;二则,不过度劳累,以免耗阳;三则,早睡早起,可以调养五脏,特别是养肝血的温升;四则,不滥用寒凉药物,包括抗生素、中药苦寒药物等;五则,重视用灸,灸可扶阳,阳旺则根蒂壮固,形躯得养,既可平衡五脏六腑,又能保一身之康宁。
以上措施不仅用于病人的施治,亦对我们正常人适用。建议趁未病时及时艾灸,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五则,治疗措施里强调,“注意水……平衡”。注意,这里并没有强调要喝八杯水,也没有强调多饮水好,而是平衡。这点非常重要。有的人受某专家影响,每天坚持喝八杯水,结果喝成水肿,湿浊泛滥。其实,水性阴,即使是热水,其性仍然属阴。水入于体内,有一个阳气的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多个脏腑参与的。比如,《内经》明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能进入五脏六腑,并濡养四肢百骸,需要先被气化掉,气化即需要阳气。素体阳虚,或素体湿盛之人就不建议多饮水,因为过多饮水,而阳气无力气化,水湿内滞,积而成为水*,反而有损健康。
如何决定应该喝多少水?我的观点是,自己想喝,就喝。不想喝,不勉强。一切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自己的感觉才是最真实,也是最适合于自己的,不是专家的话。
六则,对于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其治疗原则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也就是说,对于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并没有重点治疗其病因病机,只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感染、器官功能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当有用武之地,即对于重型及危重型病例进行辨证,有其证则用其方,使标本兼顾。在西医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辨证论治,当可提高病人的存活机率。
七则,与之前的版本一样,明确强调:“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可惜没有确定是何种疫*,也没有明确的温疫病名。我倾向于认为,武汉的病*性肺炎的确属于温疫,而且当属于湿热疫,兼冬温。我的诊断论据都写在之前的文章中。
八则,第四版不再强调“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瘀。”分析其原因,有的病人病位不在肺,反而在脾。有的病人表现为寒湿,而非湿热。有的病人甚至没有发烧,却兼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显示出太阳表证的症状来。
九则,第三版将新型病*性肺炎分为四个型,分别是“湿邪郁肺、邪热壅肺、邪*闭肺、内闭外脱”,第四版则不再按证型分类,而按“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来分类,临床治疗期内又分为:“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一个证型。
我自己感觉,按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分类,应该更合适一些。因为疫*感染人体后,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正气与邪气交争,病情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事实上,历代温病大家在论治温病时,亦是多按病情不同阶段来分类的。比如,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按时间及病情发展来判断病情。
第四版仍强调是“试行”,说明国家相关部门的专家们也在观察,在思考。我希望能在未来几天早日发布最终正式版。
二、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用方用药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年1月27日联合发布第四版诊疗方案。新的版本的用方用药有几个特点,以下试详细分析。
(一)首次推荐多个中成药
一则,在医学观察期,根据临床表现而选择不同的中成药。
若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若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医学观察期,应该是不确定是否感染了病*,但出现了些不适症状,尚未确诊。此时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则,素体阳虚而偏于湿浊内滞,邪*入脾而伤损脾阳,导致胃肠不适,如腹泻,当用藿香正气液温化寒湿;二则,素体阴虚而偏于内热,外感邪*后容易诱发发烧,需清火解*,以上所推荐的中成药都是寒凉解*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建议,大家不妨多囤些藿香正气液,对于湿浊内滞的人群极有好处。湿浊一化,清阳即升,脾能运化,正气来复,卫外有力,邪*即不易袭人。
二则,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一种可能
若乏力伴畏寒(甚至冷至骨头)、无汗、鼻塞、流涕,推荐麻*四君子汤加味,即四君子汤加麻*。组方:*参10,白术10,茯苓10,炙甘草10,麻*10,生姜三片,大枣15(切开),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此方既解表,又健脾,补气,化湿,兼顾病因与病机。此处用麻*辛温解表,不能代以荆芥、苏叶或大葱白等药,因其药力太轻。若有发烧,则加生石膏,发烧越重,生石膏的用量亦越重。关于如何应用生石膏治疗疫*,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二)临床治疗期的用方用药分析
一则,初期:寒湿郁肺。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分析:第四版认为,临床治疗期应该是确诊了的病例。初期强调了是寒湿病邪,不是湿热。之所以强调是“寒湿”,我分析,因为病人多表现为舌大,舌边齿印,苔白,或白厚,或白腻,与寒湿相关。这是从病人的症状与体征来判断的。
我倾向于认为,病邪属于湿热,而被病邪感染之人则属于素体阳虚体质,湿热病邪伤人,则易寒化,表现为一定的寒湿征象。
我认为应该以三仁汤为主,对于阳虚体质,则合四逆汤,如此既治证候,又兼顾体质。若有表寒,则加麻*。而第四版的推荐处方则是平胃散、达原饮、神术散的合方加减化裁。
二则,中期:疫*闭肺。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腻或*燥,脉滑数。
分析:第四版认为,病情继续发展至中期,显示出疫*化热的征象。此时邪在阳明胃腑,且熏蒸三焦,上下漫延。此时既要急下存阴,又要化湿,还要解*,更不能放弃退热。诸法当合施。第四版用的是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达原饮等合方加减。并且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我倾向于认为,亦可考虑用白虎汤、宣白承气汤合三仁汤。白虎汤证有“四大”主症: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我临床观察,并非四大症兼备才能用白虎汤。疫*发展到中期,病人有高热,且有伤津之象,即可应用白虎汤。
用宣白承气汤此时最为合证。肺其色应白,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肃降。大肠依赖肺气的肃降得以畅通而能排大便。若湿热邪*内蕴,导致肺气不降,则肠腑亦滞塞。用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泻热通便;杏仁宣肺止咳;瓜蒌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疫*邪浊得清,咳喘、胸闷、腹胀等皆可缓解。
三仁汤擅长化湿,兼通畅三焦气机,此方类似于温病的小柴胡汤,能枢机少阳,使湿热*邪从大小便而下。关于三仁汤的解释及加减法,读者可参考我之前写作的文章。
三则,重症期:内闭外脱。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喑,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分析:病至此时,阳气抵抗无力,邪*已经深陷少阴,心属少阴,邪陷于心,导致心阳衰弱,神不守舍(神昏,烦躁),甚至虚阳外越(则脉浮大无根)。救急之法,在于用大剂四逆汤回阳救逆。
救急需重用附子,推荐处方用的是黑顺片10克,未免用量太低,难以挽回造化。我的建议是破格重用,可参考已故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方意,附子破格重用至数十克以上,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边煎边喂,不需久煎,以求回阳救急。
再者,第四版推荐方中的山茱萸用量亦太低,只有15克。此处用山茱萸,应该是学习民国大医张锡纯的经验,他认为山茱萸“味酸而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在来复汤中重用山萸肉,因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张锡纯在来复汤中用的山茱萸是二两,也就是约当于60克。
我倾向于认为,此时可考虑用生脉饮合四逆汤,并加生龙骨、生牡蛎,更加重剂山茱萸。必要时要用生附子久煎,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
比如,我建议救急可试用此方:制附片30-克(或生附子10克-30克),干姜30,炙甘草30,山茱萸60,生龙骨30,生牡蛎30,红参30,麦冬30,五味子15打碎,稍久煎。
四则,恢复期:肺脾气虚。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分析:至病情后期,邪气初退,正气未复,表现为明显的脾虚之象。但以六君子汤最妙。而推荐方用的是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方,并重用了*芪。
我认为,不妨缓用*芪,*参更平和,更能健脾补虚。脾旺则自然气血生化有源,正气易复。*芪有滞塞中焦之弊端,尤其是阴损津亏之人。
(三)疫病用方用药的治疗原则
因为感染了疫*邪气,才导致了疾病,所以,祛邪是治疗疫病的首务。祛邪要求以下几点:
一则,易早,越早越好。不必等待西医诊断,也不必在乎西医诊断结果,有是证就用是方,先急急祛除邪气;
二则,易狠,用方不易过轻,当投以重剂。病情初发,此时人的气血尚未逆乱,津液尚未耗损,正气尚能支持,病情尚未危殆,当急急重剂用药,猛一些,狠一些,急一些,都是必需的;
三则,易尽。祛邪务尽,不能留手。此时有多少分邪气,就治到多少分,不必按《内经》所言:“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这里讲的治疗常规的病症,治疗疫病则不需如此,疫*邪气非常霸道,邪气留得一分,就会伤损一分正气。所以,只要有邪,就要祛尽。
而以上第四版提供的药方多数偏于平稳,用量轻,用药亦平和。平稳方的好处是不伤正气,但是,也难以救急。当病情紧急,症状迫切时,有是证则用是药,当用重剂需毫不含糊。大概今时的中医人怕担责任,不愿意承担治疗风险吧。我认为,重剂中药用方的风险怎么说也小于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吧。
三、关于病*性肺炎的病因病机与病名分析
我认为武汉的病*性肺炎属于疫病,属于湿热疫,兼有冬温。以下就湿热疫与冬温的病因、病机、疾病特点、发作症状等展开分析
(一)湿热疫的特点分析
一则,源于雨湿偏盛;二则,邪气属性偏湿热秽浊;三则,侵袭人体后多遏伏于膜原,且初起症状常见湿热蕴伏膜原的证候;四则,以足太阴脾为病变中心。
湿热病发病后往往热势不甚,甚至不发热,但有乏力、全身重滞、胸脘痞满,苔腻浊或白厚等特点。这与伏暑或温热疫,或暑疫完全不同,这些疫病往往起病即见高烧。
(二)冬温的特点分析
一则,一年四季都见,但以春冬二季为多;二则,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病变中期则以邪热壅肺等气分证为主要病理改变,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神昏等热陷心包症状;三则,初起邪在肺卫,忌用辛温发汗之法;四则,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
结论:
二者结合起来,则病人或初起发烧,或不发烧;有肺卫受邪症状,如咳嗽;有脾虚湿滞症状,如乏力、腹泻、胸脘痞满等。
而且,冬温与湿热疫皆有传染性,皆能造成流行。二者狼狈为奸,相互夹杂,造成今时的武汉病*性肺炎疫情流行。
(三)湿热疫的发病分析
正气为本,正气健旺则不容易发病,或发病也容易康复。而且,尤其以脾阳健旺为主。就此次武汉病*性肺炎的信息来看,素禀正气亏虚,或年高体弱的人,容易感染病邪,且死亡率甚高。事实上,从发病患者的舌象来看,多数存在着脾阳素虚的体质,这应该是导致湿热疫感染的重要原因。
《温疫论》有谓:“本气充满,邪不易人;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所以说,人体正气强弱决定着是否感染,以及感染后能否顺利康复。养正非常重要。预防疫病要养生,感染疫病后仍然要养正。正气不亏,则病易康复。
(四)冬温的发病分析
冬季当冷而反暖,一方面造成了天地之间的风热邪*;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体虚火上浮,虚阳外越,出现正虚体质。二者相感,则容易发作疫病,即成冬温。
冬温发病,首在正气不足,或素体正虚,或兼患有基础疾病,导致正虚未复,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卫外不固,容易感染疫*,且不容易康复。
结论:
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武汉的病*性肺炎的发作症状可谓完全符合湿热疫和冬温的发病特点。
(五)湿热疫的病机演变
湿热疫为为感受湿热疫*所致,疫邪自口鼻而入,初则在肺,湿热邪*壅滞于肺,导致发烧,干咳,咽干咽痛;湿热邪*亦会直达膜原,出现邪遏膜原的见证,表现为脘痞,便溏,苔白或*或腻。若正气不足,则邪*继续向里传变,则或滞塞胸膈,或热滞阳明,或劫灼真阴。不管如何,总离不开湿浊。
病人的舌象亦可见或白,或腻,或*,或厚,皆不离乎湿邪。热盛伤津则舌质红,甚至舌前少苔或无苔。
湿热侵袭,素体阳虚者容易感染而发病。临床所见,不少病人的舌象表现为寒湿或脾阳虚之象,这应该是由阳虚体质所决定的。
疫病的特点是起病急,传变快,传染性强,病情凶险,有的病人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热陷心包、厥、脱等危重证候。
(六)冬温的病机演变
风热邪*属阳邪,其性升散、疏泄,多从口鼻而侵犯人体。肺居人体高位,首当其冲,所以这次的武汉病*性肺炎的的初起症状往往是邪犯肺卫的表现,比如,咳嗽、咽痛、发热、恶风等。因为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卫气敷布皮毛。若风热邪*外袭,则肺卫失宣而致以上诸症状。
邪*侵袭肺卫后有三种变化趋势,一种是正气奋起抵抗,正复而邪退,恢复健康;一种是顺传于气分,表现为高烧、咳喘,甚至邪陷阳明,出现腹胀、便秘诸症;一种是逆传于心包,表现为神昏、烦躁等症状,之所以会逆传,因为素体心阳不振,邪*自肺卫容易直接内陷心包,闭阻心窍。邪*内陷心包,出现内闭外脱,正不胜邪,阳气欲脱,此时最为危重凶险。
结论:
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武汉的病*性肺炎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特征以及病变规律与湿热疫和冬温的非常相似。
虽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年1月27日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并没有确定此次温疫的具体病名。但综上所述,我还是坚持认为,这次的疫病属于温疫范畴,是湿热疫兼冬温合而为病。
我愿意与诸位中医同道就这次的疫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多个方面展开交流探讨,希望能早日用中医理念缓解疫情。
延伸阅读:
武汉肺炎思考再思考思考三
思考四思考五思考六
思考七思考八思考九
在此,
我们诚挚地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选择中医馆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青山北路4号
畔山花园12栋
电话
选择中医奥地利工作室
A.
Karl-Sch?nherr.str.7,,Innsbruck
Nr.
30
己亥年丁丑月壬申日
“阅读原文”
董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