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溶胶”这个词频繁出现在网络上,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人们看到“拐点”希望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恐慌。”
相信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包括非专业医务人员对“气溶胶”这个词并不熟悉,包括余妈妈。我把最近学到的气溶胶知识总结一下,欢迎大家指正。气溶胶跟飞沫密切相关,所以,这次先说飞沫再说气溶胶。图片来自网络
01
—
什么是新冠状病*的飞沫传播?
飞沫就是我们说话、咳嗽、打喷嚏“飞”(喷)出来的唾沫,一个正常人的唾沫可能不带新冠状病*,但是即便如此,有谁愿意别人把唾沫溅到自己的脸上、衣服上,或者其它公共用具上呢?“怀揣”新冠状病*病人或者携带者喷出的唾沫相当于生物炸弹,如果不小心被喷到脸上(好恶心),或者我们摸了被这些唾沫污染的公共用具又摸自己(或者别人,包括孩子)的脸,那么鼻腔粘膜、口腔粘膜、眼结膜易感组织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地沾染到新冠状病*,要知道新冠状病*通过粘膜一旦进入人体可就“无法无天”,马不停蹄地复制复制再复制,然后在人体易感组织比如肺部聚集,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拼死抵抗”,导致新冠状病*肺炎,严重情况可能引发多个脏器功能衰竭,最后......。飞沫传播同时可能伴有接触传播,当然,也可能单纯接触传播,比如并没有跟带病*的人近距离接触,只是接触了被带病*飞沫污染的用具,再接触面部,导致感染。图片来自网络
飞沫喷出的距离是有限的,从以前的经验来看大约方圆1米以内最易感,SARS的研究表明,患者的飞沫可以达2米甚至更远。除了注意飞沫喷出的距离,飞沫喷出的速度也很重要,显然打喷嚏时飞沫喷出的速度更快,可能连打喷嚏的人都猝不及防,旁边的人更来不及躲闪了,很容易“中招”(被传染)。
图片来自网络
从以上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特点,总结出几点预防措施:
携带病*的人(患者或潜伏期人员)必须戴口罩,防止把飞沫喷出来,携带病*的人不要东摸西摸的;
不要去人多空气密闭的地方,如果必须去,戴上口罩;
勤洗手,特别是进入相对清洁区域如回家,或者做一件跟卫生相关的事情之前如吃饭,或者接触了可能污染双手的事情如便后,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前不仅仅洗手,洗手后再刷手,再戴手套。
只要我们避免跟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戴好口罩,经常洗手,病*想找你也“没门儿”啊!
02
—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意思?
先看看气溶胶的定义: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气溶胶就是飞沫干了只剩其中的固体物质,即飞沫核,含有微生物者称微生物气溶胶。而且,比飞沫还小得多的微生物气溶胶像是撑了滑翔伞,比飞沫跑得远,还可以悬浮在空气中停留很长时间,传播的距离也远远不止2米,比飞沫还无声无息地传播疾病,实在感觉像索命的“孤*野*”,不让人恐惧才怪呢。似乎再一次相信:“浓缩的才是精华”!图片来自网络
But,气溶胶体积小容易吹散,虽然室外可能到处都有微生物气溶胶,它们会被流动的空气不断稀释,所以其实空气流动的场所比如室外,含新冠状病*的气溶胶浓度非常低,被感染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离开剂量谈致病就是耍流氓”,不是吗?PM2.5也是一种气溶胶,评价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物之一就是PM2.5,空气越优其含量越少,说明PM2.5含量少于一定程度对健康并不造成威胁。微生物气溶胶同理。微生物气溶胶致病性取决于气溶胶浓度、实际病*浓度、病*致病性等。气溶胶在密闭不通风环境中浓度会比较高,致病性也就更强,比如电梯里,如果你进电梯前有个携带病*的人在里面咳嗽打喷嚏,甚至吐口水(这么恶心的事情真有人做),虽然你进电梯时里面空无一人,但是有TA释放的冠状病*气溶胶,如果你不戴口罩并且毫无防护地东摸西摸的话,感染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其实,新冠状病*气溶胶传播发生的最大易感环境是防护不好(或者根本没有防护)的医务人员在通风不好的条件下进行医疗操作时比如抢救室进行气管插管,这是风险最大的情况,医务人员都有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沾上病人血液、唾沫、大便、小便、各种分泌物的经历。这个是医护人员患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这种气溶胶传播潜在可能性,除了洗手戴口罩不去人多地方“打堆堆”,一定要开窗通风,尽可能稀释室内病*浓度,降低其致病性。楼层低的还是尽量走楼梯吧。总之,要预防新冠状病*感染,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不东摸西摸,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室内(包括车内)经常开窗通风,都有助于预防新冠状病*感染。不为患者做任何治疗的“广大群众”,不用因为气溶胶而惊慌失措。而那些逆行的医务工作者才是最需要担心气溶胶传播的人群。又想起这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国家第五版新冠状肺炎诊疗方案提到:“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医学专家都还没有明确的事情,我们就暂时不要杞人忧天了吧?fish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