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鸭传染性浆膜炎
发病原因:鸭疫里默氏杆菌。当鸭群密度大、通风不良、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管理粗放、蛋白水平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时均可诱发此病。
主要症状: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眼周围毛粘连形成“眼圈”;嗜睡,两肢软弱,跛行或卧地不起,行走摇晃,转圈,倒退,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
流行特点:2~8周龄肉鸭发病多,2~3周龄严重;四季可发,寒冷季节严重;主要经呼吸道、皮肤伤口传播。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全进全出”制度,减少应激因素,以及在流行地区在雏鸭料中添加抗菌素药物等办法;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6日龄接种一次,进行免疫预防;
2.鸭瘟发病原因:鸭瘟病*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病鸭精神萎顿,头颈缩起,食欲减少,饮水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
流行特点:一般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各个日龄的鸭均可发病,成年鸭和产蛋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及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传染。
防治措施:种鸭接种疫苗,母源抗体可对20天以内的雏鸭保护;肉鸭可在20日龄接种鸭瘟弱*苗;发现后要及时隔离病鸭;使用抗病*中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3.禽流感流行型:由正粘病*群的A型流感病*感染,引起轻度呼吸道症状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H5N1(基因型属2.3.2分支)和H5N8(基因型属于2.3.4分支)两种亚型,且发病比例较高;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H9N2亚型,比较稳定,变异较慢。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14天不等,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的数量和*力的强弱有关;因感染途径、感染的禽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主要症状:有些雏鸭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很快死亡,但多数病鸭会出现呼吸道症状。通常病鸭突然发病,精神沉郁,缩颈闭目,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打喷嚏,鼻腔内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液,鼻孔堵塞,呼吸困难,常出现摆头、张口喘息症状;一侧或两侧眶下窦肿胀;后期不能站立,死前下痢。慢性病例,羽毛松乱,消瘦,生长发育迟缓。
流行特点:2~6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株的强弱及其它病的继发感染紧密相关。
传播途径:H5主要以直接接触、经消化道传播,H9主要以呼吸道传播。
防治措施:以免疫为主,与扑杀、监测、封锁等措施相结合。疫苗选型正确。水禽可用的禽流感灭活疫苗包括Re-6*株和D7株(鸭源H5N2弱*株)。蛋禽一般在开产前需要免疫3~4次,免疫时间根据抗体水平确定。
4.鸭病*性肝炎(DVH)发病原因:鸭病*性肝炎病*(DHV)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突然发病,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病鸭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弓角反张状。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5~10日龄的雏鸭,对成年鸭没有影响。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时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种鸭可采用弱*疫苗或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接种,使子代雏鸭在关键性的最初几周内获得免疫保护。也可采用弱*疫苗免疫小鸭。注射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能够防止传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
5.鸭坦布苏病*病(鸭*病*病)发病原因:*病*引起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发现蛋鸭产蛋量骤然减少,而且减蛋幅度很大;病鸭表现肢体不稳,站立行走困难,采食量下降,受精率降低;病鸭体温升高,排草绿色稀薄粪便;该病在流行的早期,发病鸭一般不表现神经症状,而在流行的后期则神经症状明显,表现瘫痪、翻个、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恢复后有明显的换羽过程。主要危害蛋鸭(绍兴鸭、山麻鸭、金定鸭、康贝尔鸭、台湾白改鸭等),肉种鸭(樱桃谷鸭、北京鸭、枫叶鸭等)。
流行特点:鸭子在早春的寒冷气候中开始患病一直持续到秋季。
传播途径:在自然条件下,*病*主要经节肢动物,例如蚊传播。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做好基础防疫工作;抗病*西药和中药结合,防止继发感染;
6.鸭副粘病*病发病原因:鸭副粘病*,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
主要症状: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
传播途径:主要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
防治措施:对鸭群接种鸭副粘病*疫苗;发生副粘病*病时,易并发大肠杆菌病,应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包括流动水面)。
7.鸭球虫病发病原因:鸭球虫具有属特异性,只感染鸭。
主要症状:感染后低第4天出现精神萎顿,缩颈,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症状;病初拉稀,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当天或第二、三天发生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型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拉稀,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传染源。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雏鸭严重,20~70%死亡率。
防治措施:保持鸭舍干燥,勤翻垫料;饲料中加药物预防
总之,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
真实案例
1月中旬,山东潍坊市李大哥,养鸭只,日龄6时
采食量下降、大群精神稍差,随之表现为瘫痪、翻个、摇头晃脑,解剖气囊炎,包心。一开始一天死二三十只,李大哥一直投病*药+氟苯尼考+退烧药控制,但是每天死亡率都在增加,最多的时候一天死亡只。当地放苗和兽医都束手无策,都劝李大哥当小鸭子卖了。李大哥联系我们这边。
治疗方法
+气囊速治+环丙沙星
后期跟踪反馈
用药当天大群精神变好,第二天死亡数量降到只,第三天只,第四天30左右。投药5天,没有死亡。李大哥非常感谢我们公司,还介绍他的养殖朋友都用我们的产品预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