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为即将过去的,留下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遇见你,是我最懵逼的意外”。
有的人更直接:“去死吧”。
“今年该是车祸现场和垃圾电视剧,但这么说有点侮辱车祸和垃圾了!”
《去死》
如果用几部电影来代表,你的选择是什么?
不管你的想法是什么,先看看我的选择吧。
《囧妈》
这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生活节奏。
年初,「回家过年」的美好愿景还没在脑海中勾勒成形。
就意外搭上了那辆驶向未知的列车,陷入一场由恐惧与无措制造的暴风雪中。
《囧妈》
这一年,从未如此恐惧过数字。
每天早上醒来看到「新冠确诊人数」,如铅堵在胸口,闷得像房间里不流通的空气。
腊月二十六,人;
正月初一,人;
正月初九,人;
……
全市寻找病*感染者乘坐车次的乘客,像一场追捕游戏,谁都有可能中弹的恐慌席卷我们。
这一年,白色成为一种暖色调。
口罩下的勒痕,防护服上的姓名,休息室医护们躺得横七竖八,潦草睡去。
四面八方奔赴武汉的医疗队,颇有大圣「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悲壮与雄心。
空*医院在除夕夜的请战书
这一年,速度变得可感,成为一砖一瓦的形状。
医院10天建成,医院18天建成。
时间作证,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1月23日武汉封城,那晚有最黯淡的夜空。
第二天,春节档影片《囧妈》宣布上线流媒体的意外,不想成了这一年的主旋律。
《一秒钟》
这一年,电影院关闭天后,恢复营业。
1月24日,为了避免爆发聚集性疫情,全国所有电影院宣布停业。
我们活了小半辈子,从没见过全国将近7万块银幕,在半年里再也没亮起过。
《一秒钟》“出大事了,电影放不了了”
万影院从业者,想从影视寒冬迈入暖春,却一脚踏进了冰河世纪。
减薪、失业、停工、倒闭……
有段时间感觉漫长得怎么也跨不过去。
“一切还留在冬天,一个人在黑暗里坐了半天,真漫长啊这一年,像没有尽头。因为不用交房租所以影城不会倒闭...唉,继续干兼职,继续期盼吧。”某影院从业者的心情。
7月20日,电影院开始有序恢复营业。
那一天的兴奋足以说明我们是如此需要电影院——
一个交互的空间,一个独自饮泣,收纳孤独的空间,一个与银幕上的人与事交换秘密的空间。
《一秒钟》“抢救工作成功了,电影可以放了”
《一秒钟》里。
范伟饰演的电影放映员,凡尔赛式抱怨道:
“这些人你给他放(电影)一天,他们就看一天,狗东西。”
《信条》
这一年,外国大片折戟沉沙,中国电影鲜有佳作。
今年是进口大片集体缺席的一年。
数量锐减,年还有部进口片,今年降至62部。
万众期待的救市大作,像商量好了似地票房集体扑街。
《信条》考验智商,《花木兰》过于儿戏,《神奇女侠》供需错位,无法调动观影热情,分别收获4.6亿、2.8亿、1.6亿的票房,远远低于预期。
去年票房5亿以上的进口片还有10部,今年直接清零了。
外国大片凋敝,国产片在口碑上也不尽如人意。
票房前十,豆瓣评分7.5以上的仅有《八佰》和《拆弹专家2》两部。
临近年末,最没想到的是港片《拆弹部队2》能引爆市场。
也算在寒冷冬日里,给市场的几许暖意了。
《波拉特2》
这一年,美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川建国功不可没。
混乱、荒诞、虚伪、失智,这是电影《波拉特2》里讽刺的美国现状。
《波拉特2》假扮川普,大闹彭斯保守*大会
《纽约时报》编辑说:
从未在一年的图片中感受到如此广阔的视野和情感——
从除夕夜在时代广场“喜悦和乐观”的亲吻,到夏天在美国各大城市燃烧的愤怒和痛苦的人群,再到遍及“全美各地无数的坟墓和棺材”。
6月。
“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BlackLivesMatter),用愤怒撕破所谓民主与平等的虚伪嘴脸。
持续的山火,猛烈的飓风,34万新冠死亡人数的黑色悲剧,与川普时不时上演的滑稽言行,形成讽刺的对照。
年度抓马大戏“美国大选”,虽以川普的落寞终结,然而一切都晚了——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再也没有「美国神话」了。
《八佰》
这一年,爱国情绪、民族自信空前高涨。
这一年,主旋律电影攻占了内地票房榜前十,倒也十分应景。
数据统计截止到12月30日《八佰》里一人一骑、可当万*的悲壮与勇气,民族危机之际的一往无前与团结互助;或基于人性自私的明哲保身、隔岸观火,你都能从这一年的现实里看到。《八佰》不管此前有多么恐慌、煎熬,最终我们形成了有效、严密的疫情防控。才能在英国出现变异病*,美国或将在1月份面临史上最严重疫情的时候,自信地说:冬季国内不会大规模暴发疫情;双旦期间,中国也没必要禁止出行。(但要更加注意防护)安全感,确是国家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八佰》《小妇人》这一年,性别议题自始自终伴随我们,女性得到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