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玉米病毒病
TUhjnbcbe - 2021/7/27 3:20:00
彭洋出诊时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70517405791082&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5%BD%AD%E6%B4%8B%E5%87%BA%E8%AF%8A%E6%97%B6%E9%97%B4

一分布与危害

全世界报道的玉米病*有40余种,在我国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的主要是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ofMaize)和矮花叶病(DwarfMosaicofMaize)。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山东俗称“万年青”。该病河北、河南、北京、天津、辽宁、山东、甘肃、*等省区都有发生,一般发病率3%~15%,重的可达50%以上,而且在局部地区危害相当严重。年仅山东发病面积就有66.7万公顷。

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失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的短缺,危害极大。

玉米矮花叶病又称花叶条纹病、*绿条纹病、花叶病*病、*矮病等,是国内玉米上发生范围广、危害性大的重要病害。

目前在甘肃、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发生严重。

轻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30%~50%,部分地块甚至绝产。

一、症状

1、玉米粗缩病Roughdwarfofmaize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

玉米幼苗在5~6叶期即可表现症状,初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又称脉突;病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有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也无花粉,抽穗的雌穗基本不能结实。病株根系少而短,不足健株的1/2。病株轻重因感染时期的不同而异,一般感染越早发病越重。

2、玉米矮花叶病Dwarfmosaicofmaize

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抽穗后发病的受害较轻。玉米3~5叶期即可出现症状。病苗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驳,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扩展至全叶,在粗脉之间形成几条长短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叶脉间叶肉失绿变*,叶脉仍保持绿色,因而形成*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尤以心叶最明显(故称花叶条纹病)。

随着玉米的生长,病情逐渐加重,叶绿素减少,叶片变*,组织变硬,质脆易折,从叶尖叶缘开始逐渐出现淡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常不足健株的1/2。病株多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少数病株能抽穗结籽,但穗小籽粒少而秕。有些病株不形成明显的条纹,而呈花叶斑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矮化,因此称矮花叶病。

该病与甘蔗花叶病*(SCMV)引起的玉米普通花叶病的症状区别是普通花叶病病株不矮化,心叶基部出现梭形斑,并沿叶脉延伸至全叶,或呈现褪绿条纹状。

二、病原

1、玉米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引起,属植物呼肠孤病*属(Phytoreovirus)。病*粒体球形,直径60~70nm,钝化温度为80℃。在半提纯情况下,20℃可以存活37d。

2、玉米矮花叶病

由玉米矮花叶病*Maizedwarfmosaicvirus,MDMV引起,属马铃薯Y病*属Potyvirus。病*粒体线状,nm×l2~15nm(图5-5)。基因组为正单链RNA,编码一个大的多聚蛋白,经自己编码的蛋白酶切割后形成功能蛋白。国外报道的MDMV株系很多,如A、B、C、D、O株系,最主要的是A和B株系。我国MDMV的主要株系是B和O株系。MDMV主要由玉米蚜、麦二叉蚜、棉蚜、桃蚜等以非持久方式传播,也可由种子传播。主要侵染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及虎尾草、狗尾草、马唐、白草等禾本科杂草。

该病*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50多种禾本科植物。自然条件下主要由灰飞虱传播,过去曾认为本病由玉米粗缩病*(MRDV)侵染所致。近年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该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有学者认为二者属同一病*,故现在认为玉米粗缩病*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三、发病规律

1、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昆虫体内越冬。当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完成病害循环。

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原因是玉米出苗时,冬小麦近于成熟时,第一代灰飞虱带*传向玉米,一般6月上旬后播种的,玉米苗期躲过了灰飞虱发生盛期,发病轻;

夏玉米套种小麦发病重于单种玉米,原因是套种玉米与小麦有一段共生期,玉米出苗后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向玉米上转移。

干旱高温,有利于灰飞虱活动传*,所以发病重。另外,玉米靠近树林、蔬菜或耕作粗放、杂草丛生,一般发病都重,主要是这些环境有利于灰飞虱的栖息活动,而且许多杂草本身就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

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如山东近年来种植的掖单13等不抗粗缩病,也是病*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2、玉米矮花叶病

病*主要在田间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上越冬,作为主要初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蚜虫从越冬带*的寄主植物上获*,迁飞到玉米上取食传*,发病后的植株成为田间*源中心,随着蚜虫的取食活动将病*传向全田,并在春、夏玉米和杂草上传播危害,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将病*传至杂草上越冬。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种子带*率、越冬*源基数、蚜虫数量和气候条件有关。

玉米自交系和品种间对MDMV的抗病性差异,可能与品种间抗蚜虫的能力和玉米本身抗病机制有关;玉米种子可以传带MDMV,种子带*率越高,田间发病率也越高。掖单2号种子带*率可达3.09%,自交系Mo17的带*率可达2.35%;一般越冬杂草寄主数量多,*源基数高,蚜虫密度大,春季传*几率高,春玉米发病重,夏玉米发病也重。

夏玉米发病还直接受田间寄主植物及杂草上病*的影响,尤其夏玉米苗期正是麦田蚜虫迁飞的高峰,各种寄主植物上病**源数量已经增多,所以夏玉米比春玉米受害重;

气候条件主要影响蚜虫种群数量和传*蚜虫的活动。一般在蚜虫迁飞危害时期,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气温偏低,对蚜虫繁殖和迁飞不利,同时玉米生长发育健壮,植株抗病力增强,病害发生轻,反之,久旱无雨,天气干热,蚜虫繁殖迅速,迁飞活动频繁,有利于发病。气温在28℃以上,症状减轻或隐症。16℃以下症状不明显或不表现症状;

此外,春、夏玉米早播病轻,晚播病重;土质肥沃,保水力强的地块病轻,砂质土、保水力差的瘠薄地病重;田间管理好、杂草少的病轻,管理粗放的病重;套种田比单种田病轻。

四、防治措施

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品种是防治病*病害的最有效途径。目前

尚未发现对二种病*病免疫的品种,抗病品种也不多,生产上有一些较耐病的品种,可选择使用。

2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针对不同地区发生的病*病种类,调整播期,适

期播种,尽量避开灰飞虱和蚜虫的传*迁飞高峰,河北和山东可提前至4月份,夏玉米在麦收前一周,使苗期提前,减少蚜虫传*的有效时间。对田间发病重的玉米苗,应尽快拔除改种,发病轻的地块应结合间苗拔除病苗,并加大肥水,使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减轻发病;在播种前深耕灭茬,彻底清除田间及地头、地边杂草,减少侵染来源。同时避免抗病品种的大面积单一种植,避免与蔬菜、棉花等插花种植。

3.治虫防病用含克百威的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在两种害虫向玉米田迁飞盛期喷洒杀虫剂,对降低传*介体吸*传*频率、减轻病害发生具有明显作用。另外在苗后早期喷洒植病灵、83-增抗剂、菌*清等药剂,每隔6~7d喷1次,连喷2~3次。这些药剂对促进幼苗生长,减轻发病有一定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玉米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