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着眼点。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壮大。且不论以“宇宙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聚焦三农和区域金融服务的农商行也开始迈入万亿资产俱乐部。
最近一则消息是,10月20日晚,广州农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截至年9月末,广州农商银行及其附属公司集团口径下资产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这是继重庆农商行、北京农商行后,国内又一家农商行站上万亿资产大关。
就国内大循环而言,需要尽快打破各类要素在国内市场自由流动中的障碍,切实消除国内循环中的各种“痛点”、“堵点”,找准撬动杠杆的“支点”,使各类资源尽可能地实现优化配置,充分释放我国自身消费潜力,助力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作为“双循环”的“加速器”,金融供给侧改革也势在必行。为应对内外冲击和经济层面的“双循环”格局,金融体系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作为源于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商业银行而言,更是如此。
解决“痛点”:
服务“三农”与小微更有实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最初出口导向*策的推动下,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中国不仅深度参与了全球分工,也重塑了全球产业链。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周期性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生产性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受到了较大打击。在外需出现明显萎缩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构的情况下,传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珠三角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成为企业和区域发展的一大“痛点”。
以广州农商银行的典型客户群为例。年疫情发生后,海外的疫情蔓延导致珠三角企业出口需求骤降,一些以外贸为主要业务的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生存危机。作为吸纳了全国超过七成城镇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其企业营商环境一旦转坏,自然会通过失业或压缩劳动报偿转嫁到居民端,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甚至产生不稳定因素。
作为从珠三角“桑基鱼塘”走来的农村金融机构,广州农商银行在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一家农商行。背靠千年商都“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经济生态圈,多年来,三农和小微金融一直是其特色业务。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农商银行快速响应、迅速行动,运用多项优惠扶持*策和细化各项金融服务举措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纾困解难,解决“痛点”难题。
据了解,广州农商银行新增亿专项贷款额度,推出“援企战疫贷”和“抗疫扶困贷”,专项用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流动资金需求,助力企业抗疫复产。该行还制定专属贷款优惠利率,对于省、市和监管部门最终确定名单内的疫情防控小微企业,直接给予3.15%的优惠利率。截至年6月30日,广州农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5亿元,较年初增加62.96亿元,增速27.08%,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服务小微客户数户,较年初增加户。
与此同时,对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广州农商银行推出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款、减免利息等*策,通过最简流程、最高效率、最优方案给予企业转贷支持,切实减轻还款压力;对已经超期未还款的,核实疫情受损情况后可免去罚息,不将逾期情况纳入征信,帮助企业度过暂时性经营危机。
打通“堵点”:
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重在循环畅通,要打通堵点。与农商行服务区域和客群紧密关联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从需求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伴随移动电商的普及和城市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除了对农产品数量需求增加之外,更加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农产品食品和品牌供应。与此同时,国家和全社会正在全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也让更多的优势农业产品、服务和品牌走出农村,走向全国乃至国际。
在此背景下,配套“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传统农村金融成为可能的“堵点”之一: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品、风险高,再加上我国地域差异性较大,这些老大难问题对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年疫情以来,在广州花都,某绿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迅速获得广州农商银行4.35%的优惠年利率贷款支持,极大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在广州从化,广州地区莲雾种植基地某果庄一周内就获得了广州农商银行万元的免担保抵押的信用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值得一提的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伴随电商平台等形式,有渠道和用户天然优势的农商银行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也大有天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农户+电商平台”的合作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带有广州农商银行特色标签的“太阳集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广州农商银行借助“太阳集市”这一特色农副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利用线上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平台配置,推出“健康守护、集市到家”线上助农活动,同时为商城商户制定了“减免收费”等专项优惠*策,并为购买助农产品的消费者们提供优惠叠加等福利*策。
找准“支点”:
科技赋能资产规模和质量平衡发展
“当今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科技变革已在金融业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金融也通过信贷市场资本市场扶持和壮大科技企业发展,金融行业率先广泛应用科技成果本身就成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如年金融街论坛上嘉宾总结,科技对当下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变革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与农村金融息息相关的农商行领域也是如此。
数字技术具备高效、共享、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在解决传统农村金融难题——主要是高成本、高风险导致的农村金融覆盖率不高和覆盖深度不够,以及小额涉农金融服务的高风险、高成本拥有天然的优势,可以成为撬动运营和资产提升的有力“支点”。
面对农商行客户群中占比颇多的涉农、小微和普惠客群,银行过去“人海战术”和“垒规模、赚利差、铺网点”的传统经营模式逐渐失效并成为负债,需要向“轻资本、轻资产、轻网点、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转变,而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是转型利器。可以说,科技赋能银行的变革,这既是外驱,更是内在要求,也是农商银行在资产规模和质量平衡发展的创新利器之一。
以疫情期间的银行应对为例。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对金融服务的远程化、无接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疫情,广州农商银行全面推动生物识别与金融科技的创新与融合,推出刷脸转账功能,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升交易限额、优化注册流程,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身份认证服务,提升移动银行服务效能和客户体验。为满足市场需求,广州农商银行在疫情逆势中发力线上对公金融服务,同时个人网银推出多种金融服务。
除了科技赋能改善用户体验之外,围绕线上化、智能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则,在核心的贷款等环节,也有科技的身影,极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比如,广州农商银行依托“大数据+模型策略”,运用*府税务数据推出“微e贷”银税互动产品,面向科技型、专利型企业推出“科技贷”“专利贷”,面向*府采购型企业推出“*采贷”,面向涉农企业、农户推出“春耕贷”“村民e贷”,一定程度实现了自动授信和自动审批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极大地简化了客户申请使用贷款的流程,降低了运营和人力成本,提升了银行植根区域的精细化运营。
十一载,栉风沐雨。作为全国区域性银行中的佼佼者,广州农商银行已经跨越了万亿资产大关。这是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即将到来“十四五”征程上,经历过蝶变与重生的洗礼,在机制和科技赋能下,农村金融有理由展望一个更加荣光的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