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武汉的抗疫战斗还在继续,很多白衣战士已经坚守了一个月。他们的状态怎么样?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记者采访了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
03:28“我们都很坚强”
“目前床位是没有的。”
“一空出来就被用上了?”
“不可能有空的。”
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长田钰和记者的这段对话,医院面临的境况。“1医院就设立了发热门诊专班,24小时应诊。随着疫情升级,急救中心成为患者隔离病房。后来又增加了留观区和抢救区。”虽然各方面都很努力,但短时间仍然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我们很医院建起来分流病人”。田钰说,她所处的急救中心情况更为复杂。“医院,”田钰说,“很多不是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的重症患者也要来急诊科抢救。”虽然也采取了能采取的一切措施,病人家属也都知情且同意,田钰仍然非常担心交叉感染。
除了已经住院的病人,来就诊的人流是另一个压力来源。每天来就诊的大约有人,80%是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患者,这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田钰所在科室70多人全在一线,加班加点连轴转,从春节到现在没有休息。
但是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最大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是看到病人那么多床位却不够。“为什医院还是有人住不上院?就是床位还是紧缺的。”田钰说,医院托管的收治新型冠状病*感染医院。她记得当时连夜派出医护人员保证开诊。开诊当天看到外面排着长龙的患者,她和同事们非常难过。
“别人可能觉得医护人员见多了生死很淡然,不是这样的。我们真的很着急,非常难受。希望每一个来问诊的都能看诊,该入院的都能入院,所有的患者都能痊愈。这是我们焦虑的最主要的方面。”田钰说。
2月2日我们见到田钰的时候,她的丈夫刚刚在前一天出院回家隔离。丈夫刘汉兴是一位医生,为患者会诊时感染病*,1月20号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十多天时间,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撑过来的,同事们看到的是她不停地在工作。每次她问丈夫情况怎么样,丈夫都说“还好”。田钰说:“我们俩都是医护人员,不是一点点事情就抗不下去的,我们都还是比较坚强。”
采访中,田钰几次说“要坚强”。或许她常常这样对自己也对同事这样说。她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患者“必须坚强”。
“我们的医护人员不怕被感染,怕的是感染以后患者谁来救治,家人谁来照顾。我们有位同事感染了,病情平稳以后就跟我说‘如果我不传染了,希望回到一线工作。’”田钰说的是一位护士,名叫郭琴。
38医院15年了,或许是长期呆在急救中心,她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忘我的付出没有任何抵触情况。她管这个叫“急诊科的素质。”
1月12号,值班的郭琴出现发热症状,13号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当时住院了三天,回家进行了隔离。后来专家说可以在临床上恢复工作,我就要求返回岗位。”郭琴说她有两个时刻特别想回来工作。一次是住院的时候,看到照顾她的同事那么辛苦,非常想去帮忙。一次是看到群里说有同事病了,护士长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顶班,夜以继日得不到休息,心里特别着急。“我一直在急诊工作,心理上比较坚韧了吧?”郭琴说,“我觉得我做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你鼓励我,我鼓励你”
坚韧的郭琴并不是没有哭过,这些眼泪却是因为感动流下的。在郭琴所在科室的走廊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很多热心市民寄来的卡片,其中有一张是这样写的:“护士姐姐:谢谢你们拯救了无数个生命,过年了,你们不能回家,谢谢你们的奋斗。”上面画着一个小姑娘的简笔画,落款是:王妍心,年1月25日。“几乎每天都会掉眼泪。”郭琴说,看到有热心市民慰问、有人捐赠物资,医院医院来支援都让她感动,特别是有一次有人给她发信息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人民与你同在。”“这让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大家是一个团队,中国人都这样凝聚在一起。”郭琴说,这让她感到非常温暖:“你鼓励我,我鼓励你,团结一致往前走”。
她的同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说得更为恳切:“请多给我们重症专业一些鼓励、多一些